期刊文献+

人工阔叶红松林的调查研究(4)——不同林分结构类型的生态效益 被引量: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通过对20多年生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系列生态效益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与纯林相比,枯落叶贮量、土壤持水能力、养分含量及分解速率、蚯蚓数量、林下草灌植物和土壤中细根生物量等,明显高于红松纯林;混交林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林木自我施肥机制及贮水保土能力等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并对红松主要病害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它将成为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生态协调的理想森林群落类型。
出处 《辽宁林业科技》 1991年第6期20-24,27,共6页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8

  • 1孙德宝.浅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35-39. 被引量:15
  • 2胡万良,姚国清,王树利.辽东山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效果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95(5):27-31. 被引量:6
  • 3任勇,俞海,冯东方,孔志峰,高彤,杨姝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与政策框架[J].环境保护,2006,34(10A):18-23. 被引量:54
  • 4葛剑平,郭海燕,陈动.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林种群结构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18(6):26-32. 被引量:21
  • 5周晓峰.红松阔叶林的恢复途径--栽针保阔[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2,:18-28.
  • 6刘慎谔.关于大小兴安岭的森林更新问题[J].林业科学,1957,3(3):263-280.
  • 7马克平.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M]..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1-165.
  • 8王战.红松林皆伐迹地栽针保阔的更新效果[M]//中国林学会森林合理经营永续利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编辑委员会.森林合理经营永续利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144-146.
  • 9姚国清 池桂清 董兆琪.辽宁省桓仁县大南沟村天然次生林综合经营效果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8,(4):454-457.
  • 10Curtis J T,Mclntosh R P.An upland forest continuum in the pranieforest border region of Wissonsin[J].Ecology,1951 (32):476 -496.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