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2001年第3期82-87,共6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29
-
1陈训明.中国与西方对普希金态度的差异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1999(4):21-33. 被引量:3
-
2《别林斯基选集》,莫斯科-列宁格勒,国立文艺出版社,1949年第40页.
-
3《别林斯基选集》,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26-1948年,第2卷第275页..
-
4《别林斯基选集》,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26-1948年,第9卷第243、250-251页.
-
5《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39-1953年.第11卷第475页.
-
6《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39-1953年.第17卷第322-323页
-
7《杜勃罗留波夫全集).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34年,第1卷第331页.
-
8维索钦娜.《万分珍惜的形象》,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01页
-
9《皮萨列夫全集》.莫斯科.国立文艺出版社,1956年.第3卷第109页.
-
10《神圣的莫斯科及科洛姆纳都主教马卡利(布尔加科夫)在普希金追悼仪式结束后为普希金纪念碑揭幕发表的讲话》,《关于普希金的讲话(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莫斯科,文本出版社.1999午,第6页.
共引文献7
-
1顾蕴璞.天才与审美把握的度——普希金诗美浅探[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4(10):38-45.
-
2马龙闪.试论俄罗斯文明的特性[J].史学理论研究,2000(3):101-109. 被引量:1
-
3陈训明.普希金关于文学民族性与人民性的论述[J].国外文学,2002(2):66-71. 被引量:11
-
4林精华.假设抑或真实:“中俄文化相似性原则”(三)[J].俄罗斯文艺,2006(1):49-51.
-
5张铁夫.论普希金的世界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29(4):45-53. 被引量:4
-
6巴亮,朱建刚.“红色想象”下的经典阐释——埃德蒙·威尔逊论俄国文学[J].外语研究,2013,30(1):107-111. 被引量:1
-
7张铁夫,宋德发.新中国60年普希金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2):83-8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31
-
1Д.布尔柳克,亚历山大.克鲁乔内赫,B.马雅可夫斯基,维克多.赫列勃尼科夫,张捷.給社会趣味一記耳光[J].文艺理论研究,1982(2):131-132. 被引量:5
-
2袁贵远.诗:严羽与布拉德雷对话[J].贵州社会科学,1990(8):48-51. 被引量:1
-
3黄允箴.俄国音乐的普希金——格林卡[J].音乐爱好者,2007(3):48-49. 被引量:1
-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
5埃德蒙·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1870年至1930年的想象文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
6阮坤主编.《莎评辑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
7李惠国等.《重写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
8雪莱.《伊斯兰的起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298页.
-
9张铁夫.论普希金的世界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29(4):45-53. 被引量:4
-
10冯春编选.《普希金评论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第482页,第33页,第717页.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张铁夫.俄国象征派的普希金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10(1):64-73.
-
2王巍.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普希金作品对俄罗斯音乐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08,0(17):104-105.
-
3孙兆润.歌剧《黑桃皇后》中盖尔曼人物形象的舞台诠释基础(上)[J].歌唱艺术,2018,0(6):42-47.
-
4李珊.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里的时代矛盾[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02X):5-6.
-
5郑小芳.解读普希金和他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1):24-28.
-
6李筱逸.“一场伟大的争论”:从康·列昂季耶夫论“普希金演说”谈起[J].俄罗斯文艺,2021(2):61-70.
-
7欧阳敏.浪漫与古典:朱生豪的阅读生活对其“现代性”心态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22(9):103-111.
-
8俞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理念与“犹太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23(2):5-34. 被引量:1
-
9万海松.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欧洲观[J].俄罗斯文艺,2024(3):32-45. 被引量:1
-
10唐可.曼德尔施塔姆的罗马书写与俄罗斯诗人形象建构[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5(4):77-95.
-
1郑萍.论周作人文章的“味”[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1):40-42.
-
2吴廷玉.气成乎技--气韵与技巧关系的探讨[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27-30.
-
3陶文鹏.论萧德藻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58-61. 被引量:1
-
4张建刚.《圣经》对欧美文学影响之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1):73-73. 被引量:1
-
5李寅生.日本和陶诗简论[J].鞍山社会科学,2002(4):46-48.
-
6向一尊.“窃攀屈宋宜方驾”——杜甫对屈原的评价与继承[J].荆州师专学报,1991,14(1):62-64.
-
7张承凤.论黄庭坚诗的艺术渊源[J].天府新论,1999(3):65-69. 被引量:1
-
8穆睿清.“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的出处[J].鲁迅研究月刊,2000(8):14-14.
-
9吴丽萍.淡在其色,浓在其味——读丰子恺散文[J].电大教学,2002(1):42-43.
-
10杨莉.论拜伦的文学影响——以普希金、库切和巴赫金为例[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2):6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