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Oshsenbein和Ross[1]在1969年提出牙龈生物型(gingival biotype)这一概念;Seibert和Lindhe[2]将牙周生物型(periodontal biotype)引入教科书——它是指牙龈颊舌向的厚度,分为厚、薄两类,前者对应的龈线较平坦,后者的龈线则起伏明显,分别称为厚平型和薄扇型.一些学者对人的头颅解剖进行研究,发现牙槽骨形态与牙龈形态有对应性,根据牙槽嵴边缘形态分为平坦型、波浪型和中间型,并发现厚的牙槽骨覆盖着厚的牙龈,反之亦然[3-4].由于牙周生物型会影响口腔诸多治疗的预后,因此临床医师掌握牙周生物型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将有利于针对各型牙龈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出处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9-132,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
作者简介
分别于1982、1992、1999年获得口腔医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2002至2003年赴美国进行高级访问研究.自1982年至今从事牙周病学的医、教、研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牙周病科主任,牙周病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率先在我国开展牙周再生治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并主持开展牙周微生物学及宿主免疫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牙周炎基础治疗和再生治疗的临床试验.作为课题负责人曾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和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四十余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获发明专利1项.Email:shurong123@hotmail.com,电话:021-6313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