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
13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yield per plant and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in co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玉米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 :单株产量与穗粒数相关系数最大 (r =0 .812 96 ) ,穗粒数与穗粗和穗长相关极显著 ,穗粗和穗长与棒三叶面积、单株叶面积相关显著或极显著 ,棒三叶面积与株高、穗位、叶片数相关极显著 ,但与生育期相关不显著。据此可能会选育出生育期较短而单株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 。
作者
楚爱香
张富厚
王林生
楚现周
吴爱玲
机构地区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汝阳县种子公司
民权县职教中心
出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3,共2页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玉米
单株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穗粒数
穗粗
棒三叶面积
生育期
育种
分类号
S513.0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3.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172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87
参考文献
1
1
王振华.
甜玉米品质性状与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玉米科学,1998,6(2):22-25.
被引量:46
二级参考文献
1
1
韩俊.
国内外甜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7(1):1-6.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45
1
楚爱香,张要战,楚现周.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分析[J]
.玉米科学,2001,9(z1):19-21.
被引量:20
2
曹家洪.
专用玉米育种及应用研究[J]
.种子,2004,23(8):66-69.
3
郝玉兰,潘金豹,张秋芝,南张杰.
糯玉米籽粒不同发育时期营养品质的变化[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20(2):14-18.
被引量:12
4
罗高玲,吴子恺.
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J]
.玉米科学,2005,13(3):6-9.
被引量:4
5
王晓明,谢振文,曾慕衡,乐素菊.
超甜玉米果穗形态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931-1936.
被引量:24
6
孙君艳,陈彦伟.
甜玉米与糯玉米引种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585-1586.
被引量:3
7
定向钻井技术 高效开采煤层气[J]
.江西煤炭科技,2005(4):28-28.
8
祁新,姜硕,曹丽娟,韩蕾,王玉兰.
超甜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2):136-138.
被引量:17
9
戴惠学,熊元忠,牛海建.
甜玉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J]
.长江蔬菜,2007(10):28-31.
被引量:32
10
戴惠学.
甜玉米的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探讨[J]
.长江蔬菜,2007(11):40-41.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72
1
张世煌.
中美两国玉米育种思路和技术水平的比较[J]
.北京农业,2007(14):13-16.
被引量:20
2
陈立军,唐启源.
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
.作物研究,2008,22(S1):428-434.
被引量:15
3
李玉玲,吴锁伟,董永彬,张亚丽,李志强.
不同普×爆后代群体膨爆特性的分离特征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2):3-6.
被引量:4
4
张志军,刘文国,张建新,丁仕波,焦仁海.
吉林省耐密型玉米育种现状及选育途径初探[J]
.玉米科学,2004,12(2):34-36.
被引量:26
5
任转滩,马毅,李合新,李汉忠.
浅谈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来源及其利用途径[J]
.玉米科学,2004,12(2):30-33.
被引量:27
6
黄开健.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广西农业科学,1993,25(1):12-14.
被引量:26
7
赵久然,刘龙洲,王凤格,郭景伦,王元东.
利用杂交玉米F_1代种子果皮组织鉴定母本真实性的SSR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3):6-8.
被引量:22
8
路海东,薛吉全,马国胜,王满意,贾育恒,任建宏.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源库调节对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9):9-13.
被引量:21
9
洪春来,魏幼璋,黄锦法,王润屹,杨肖娥.
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2003,29(6):627-633.
被引量:128
10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张益彬.
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
.中国稻米,2005,11(1):3-7.
被引量:277
引证文献
13
1
张中伟,李玉玲,崔庆新,魏蒙关,陈欢庆,杨国虎,杨美丽,王启磊,周宇光.
玉米RILs群体穗粒性状表现及其环境稳定性分析[J]
.玉米科学,2010,18(1):49-52.
被引量:3
2
陈立军,唐启源.
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
.作物研究,2008,22(S1):428-434.
被引量:15
3
李玉玲,唐保军,冯兴跃,魏蒙关,崔庆新,张中伟,陈欢庆,杨国虎,杨美丽.
2个玉米优势群体不同发育时期植株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9,38(12):26-29.
被引量:4
4
滕海涛.
反推亲本式玉米杂交组配及组合高效筛选思路[J]
.玉米科学,2009,17(6):140-142.
5
金振国,刘宝海,南元涛,魏国才,宋英博.
玉米去茎叶青贮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46-47.
6
柳延涛,王友德,陈树宾,郭斌,段震宇,殷波.
新疆绿洲甜玉米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9):2082-2084.
被引量:12
7
王铁固,赵新亮,张怀胜,陈士林.
玉米杂交种不同产量水平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7):12-16.
被引量:10
8
董水丽.
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对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3,42(1):67-70.
被引量:4
9
丁照华,张巧,何春梅,刘治先,王志武,鲁守平.
玉米自交系籽粒产量密度效应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57-59.
10
王昆,蒋敏明,李云霞,黄情,赵丽萍,唐启源.
玉米高产群体建立的途径及关键技术[J]
.作物研究,2013,27(2):185-190.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87
1
周化如,吕晓刚,郝海荣,木斯尔.那扎尔汉.
不同数据变换方法对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的影响[J]
.种子科技,2005,23(5):280-283.
被引量:10
2
王爱琴,黄世全,戴保威.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
.种子,2006,25(3):68-70.
被引量:10
3
单明珠,周余庆,李发民,刘萌娟.
甜玉米籽粒含糖量性状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6):111-114.
被引量:8
4
李永洪,杨跃华,唐春,孔亮亮,刘俊峰.
超甜玉米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J]
.种子世界,2006(11):22-24.
被引量:5
5
韩福光,郑锦荣.
9个国外血缘超甜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测定与分析[J]
.玉米科学,2006,14(6):54-58.
被引量:10
6
孙志超,荆绍凌,刘文国.
玉米淀粉含量和性状的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6,14(B07):81-83.
被引量:4
7
王州飞,王世恒,胡晋,宋文坚.
sh-2甜玉米F_2籽粒营养品质遗传特点、杂种优势及其亲子回归关系分析[J]
.生物数学学报,2007,22(1):145-152.
被引量:2
8
戴惠学,熊元忠,牛海建.
甜玉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J]
.长江蔬菜,2007(10):28-31.
被引量:32
9
戴惠学.
甜玉米的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探讨[J]
.长江蔬菜,2007(11):40-41.
被引量:5
10
刘鹏飞,林创水,王晓明,王汉宁,曾慕衡,吴旺泽.
果蔬型超甜玉米果穗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173-176.
被引量:1
1
徐文伟,宁家林,周旭梅.
优良玉米自交系丹T138配合力分析[J]
.杂粮作物,2010,30(5):317-323.
2
贾纳提.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及杂种优势预测[J]
.草食家畜,1996(S1):55-62.
3
楚爱香,张要战,楚现周.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分析[J]
.玉米科学,2001,9(z1):19-21.
被引量:20
4
胡巍,曾强,卞云龙.
青贮玉米生物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220-221.
被引量:3
5
李新军,郭光明,阎坤,石玉萍.
地膜加小拱棚加代繁殖玉米亲本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z1):64-65.
被引量:5
6
周旭梅,高旭东,何晶.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被引量:37
7
钟昌松,闫飞燕,石达金,吕巨智,范继征.
播期和密度对套作甘蔗的糯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4,27(1):71-75.
被引量:5
8
张书中,王生军,黄玉波,王海红,姜秀芳,庄秋丽.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锌在夏玉米上的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270-11271.
9
卞云龙,邓德祥,杜凯,顾啸,王益军,印志同,孙东雷.
玉米茎秆糖含量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J]
.上海农业学报,2011,27(4):48-53.
10
钱春荣,于洋,赵杨,宫秀杰,姜宇博,王俊河,杨忠良,张卫建.
寒地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对花前夜间增温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9):2483-2488.
被引量:5
河南农业科学
200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