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萜类物质与茶叶香气(综述)
被引量:
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综述了茶叶香精油中萜类物质的组成和香气物征,萜类物质在茶树体内的生物合成与转化,萜类组成与茶树品系的关系,并讨论了作为香气前体物质的单萜烯醇糖甙及其水解方式。
作者
张正竹
施兆鹏
宛晓春
机构地区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出处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1-54,共4页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关键词
茶叶香气
萜类物质
生物合成
组成特征
茶叶品质
分类号
S571.10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142
同被引文献
756
引证文献
53
二级引证文献
537
参考文献
20
1
林正奎.茶鲜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植物学报,1982,24(2):23-28.
2
曾晓雄.茶叶茶叶香气中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及其茶树无性系分类[J].福建茶叶,1988,(2):21-24.
3
李名君.茶叶香气研究进展[J].国外农学-茶叶,1984,(4):1-15.
4
郭雯飞.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1996(4):34-37.
被引量:78
5
何坚 孙宝国.香料化学与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6
王华夫.
茶叶香型与芳香物质[J]
.中国茶叶,1989,11(2):16-17.
被引量:42
7
竹尾忠一.茶树种间香气特征和茶树系统变异同单萜烯醇的关系.国外农学:茶叶,1985,(1):13-15.
8
游小清,李名君,杨亚军,王华夫.
萜烯指数在茶品系间的表达[J]
.茶叶科学,1992,12(1):27-31.
被引量:8
9
张丽霞.茉莉花释香过程中香气变化规律及其细胞学、生物学基础研究[M].湖南农业大学,1997.30.
10
张丽霞,学位论文,1997年,30页
二级参考文献
1
1
游小清,王华夫,李名君.
茶花的挥发性成分与萜烯指数[J]
.茶叶科学,1990,10(2):71-75.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142
1
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
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2):129-137.
被引量:11
2
郭洪伟,田云刚,王建霞,刘一涵,邓静,瞿继团,魏华.
不同工艺古丈毛尖红茶与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19-28.
被引量:9
3
王登良,郭勤,张大春.
传统焙火工序对岭头单枞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197-200.
被引量:38
4
朱旺升,倪德江.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4,27(4):19-22.
被引量:11
5
李叶云,江昌俊,王朝霞,余有本.
茶叶加工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84-85.
被引量:2
6
霍权恭,杨京,刘钟栋,陈肇锬.
信阳毛尖茶叶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J]
.茶叶,2005,31(2):88-90.
被引量:1
7
陈悦娇,王冬梅,邓炜强,黄巧娟,杨得坡.
SDRP和SDE法提取乌龙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B06):275-278.
被引量:34
8
周春明,杨坚,龚正礼.
高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J]
.中国茶叶加工,2005(2):37-39.
被引量:20
9
霍权恭,杨京,刘钟栋,陈肇锬.
信阳毛尖茶叶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108-110.
被引量:39
10
张应军,王建林,杨浩.
固体超强酸S_2O_8^(2-)/Fe_2O_3-ZnO催化合成乙酸苄酯[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26-2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756
1
王婷,张浩宇,刘芝芝,樊玮鑫,杜方.
12种百合杂交类型香气成分比较[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25(1):86-94.
被引量:5
2
覃少昌,李娟玲,吴淑敏,邹敏敏.
鹧鸪茶红、绿鲜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40(3):93-98.
被引量:6
3
黄毅,韩宝瑜,唐茜,徐欢,汪云刚.
茶尺蠖绒茧蜂对茶梢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
.昆虫学报,2009,52(11):1191-1198.
被引量:25
4
张春花,单治国,袁文侠,李亚莉,孙婷婷,秦太峰,夏凯国,任洪涛,李国荣,周红杰.
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4):251-258.
被引量:29
5
洪涛,黄遵锡,李俊俊,唐湘华,慕跃林,许波.
普洱熟茶和生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分析[J]
.茶叶科学,2010,30(5):336-342.
被引量:33
6
陈荣冰,游小妹,黄福平,陈常颂.
瑞香及其母本黄旦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报告[J]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82-84.
被引量:17
7
李莹莹.
萜烯类与苯丙酸类花香挥发物的生物合成与调节[J]
.生物技术,2012,22(2):86-91.
被引量:12
8
袁杰,翁连进,耿頔,杨欣,韩媛媛.
茶叶香气的影响因素[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4,36(1):14-18.
被引量:18
9
苗爱清,吕海鹏,孙世利,王力,庞式,赖兆祥,曾琼,林智.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S1):583-587.
被引量:94
10
陈秀中,王琪.
中华民族传统赏花理论探微[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S1):16-21.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53
1
李章海,王能如,王东胜,朱显灵,徐增汉,周慧玲.
烤烟香气指数的建立及其与烟叶质量特征的关系[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55-1056.
被引量:35
2
魏志文,李大祥,张华艳,胡绍德,方世辉,宛晓春.
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109-112.
被引量:19
3
杨意成,梁月荣.
乌龙茶花香形成机理的研究[J]
.茶叶,2008,34(1):10-14.
被引量:22
4
苗爱清,江和源,李家贤,胡海涛,何玉媚,庞式.
做青对黄棪乌龙茶香气与醇系香气前体分布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08,29(4):102-105.
被引量:13
5
毛志方,涂云飞,施海根,李强,黄皓,宿迷菊,刘宗岸,李大伟.
做青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研究初报[J]
.中国茶叶加工,2008(1):17-19.
被引量:8
6
毛志方,刘宗岸,李强,涂云飞,黄皓,宿迷菊,李大伟.
不同品种茶叶做青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9(1):20-23.
被引量:2
7
王能如,李章海,王东胜,徐增汉,周慧玲,朱显灵.
我国烤烟主体香味成分研究初报[J]
.中国烟草科学,2009,30(3):1-6.
被引量:61
8
陶湘辉,王秀萍,钟秋生.
茶园饼肥的应用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09(4):12-14.
被引量:2
9
张钰,吴娟,颜仁龙,彭括,阿萍,周先礼.
藏产鳞腺杜鹃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673-13674.
被引量:1
10
郑月梅,郑德勇,叶乃兴.
茶叶高温化学的研究讲展[J]
.福建茶叶,2011,33(4):9-12.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
537
1
侯孟兰,杨永恒,张婷,孙玉明,张永侠,原海燕,黄苏珍,徐晓洋.
甜菊叶片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及其性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7):128-134.
被引量:5
2
陈伟华,王晓如,戴亚,王龙,牛丽娜,何爱民.
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对烟草香料香味成分的影响[J]
.现代化工,2022,42(S02):269-273.
3
冯德品,周颖,仇方方,褚飞洋,黄少奇,胡光灿,黄声东.
宜昌毛尖香气品质特点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23,62(S01):147-149.
4
梅双,陈维,马成英,陈栋,乔小燕.
广东花香型红茶与单丛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2020,36(1):242-252.
被引量:7
5
马驰宇,方仕茂,姚键梅,刘惠芳,刘垚果,雷志伟,杨文,陈瑶.
‘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J]
.贵茶,2023(1):42-53.
6
李俊,蔡滔,祝愿,周雪丽,王艺蓉.
不同储藏条件对贵州三款绿茶化学成分的影响[J]
.贵茶,2022(1):26-31.
被引量:2
7
常爱霞,张建平,杜咏梅,王树声,贾兴华,付秋娟,张骏,刘洪祥.
烤烟香型相关化学成分主导的不同产区烟叶聚类分析[J]
.中国烟草学报,2010,16(2):14-19.
被引量:65
8
吴亚妮,徐云龙,王伟,姚雷.
茶树油脂质体凝胶剂的体外透皮扩散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5):455-458.
被引量:8
9
徐增汉,王能如,李章海,江忠明,蔡富龙,林鹰,廖慧凤.
烘烤凋萎时机对翠碧1号中部烟叶香气成分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08,47(5):558-561.
被引量:11
10
唐远驹.
烟叶风格特色的定位[J]
.中国烟草科学,2008,29(3):1-5.
被引量:114
1
李堆淑.
中药黄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8):51-54.
被引量:43
2
刘存芳.
灵芝营养成分综述[J]
.内江科技,2008,29(5):20-20.
被引量:22
3
游小清,王华天,杨亚军.
绿茶品种中糖甙键合态单萜烯醇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变化[J]
.中国茶叶,1995,17(3):28-29.
被引量:4
4
刘红光,黄志银,黄爱玲,谭德云.
甜菊新品系83-27的栽培技术要点[J]
.种子,2002,21(2):77-78.
被引量:1
5
王会,梁月荣,陆建良.
低咖啡因茶树品系的RAPD分析及特异片段的克隆[J]
.茶叶,2008,34(1):29-32.
被引量:9
6
陈寿松,林宏政,孙云,金心怡,胡娟,周子维.
乌龙茶萜类物质及其代谢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5):72-80.
被引量:21
7
黄飞毅,雷雨,段继华,罗意,康彦凯,郭嘉懿,李赛君,董丽娟.
茶树新品系79-28-6郴州点区域试验总结[J]
.茶叶通讯,2017,44(1):15-18.
被引量:1
8
陈正武,舒爱民,王家伦,鄢东海,蒋迎.
黔湄101号茶树品系香气特征的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2,30(3):12-14.
被引量:3
9
王丽,范志伟,沈奕德,李晓霞,黄乔乔,程汉亭,刘丽珍.
肿柄菊茎叶提取物除草活性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5):919-923.
被引量:9
10
王东辉,田国政,陈根洪,谭世品.
早生茶树品种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02-1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