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2000年第1期39-39,共1页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参考文献2
1 D. J. Lahaie,M. Bouchard. Physical modeling of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emisolid bodies and a mechanical criterion for hot tearing[J] 2001,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4):697~705
2 Y. C. Lee,A. K. Dahle,D. H. StJohn. The role of solute in grain refinement of magnesium[J] 2000,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11):2895~2906
同被引文献81
1 王龙,孙建设.类黄酮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z1):144-147. 被引量:41
2 张向飞,张秀省,王勇,王宁宁,曹岚,王淑芳.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长春花细胞中吲哚生物碱积累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3):303-304. 被引量:11
3 郭胜娟,杨春燕,冯玲玲,张国彬,范美华,张泽宏,刘树楠,周吉源.长春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2):228-230. 被引量:12
4 杨玉敏,元英进,胡宗定.正交试验法优化长春花分化培养基[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5(3):34-37. 被引量:2
5 赵树仁,武丽英,姚民昌,程爱华.番茄花粉超低温保存的研究[J] .园艺学报,1993,20(1):66-70. 被引量:37
6 元英进,胡宗定.剩余培养基对长春花愈伤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影响(简报)[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29(3):185-187. 被引量:14
7 杨传友,毕杰,杨先栋.十二种果树花粉贮藏试验[J] .果树科学,1994,11(2):103-104. 被引量:19
8 朱靖杰,莫玲华,陆升团.鸡蛋花组织培养的研究[J] .园艺学报,2005,32(3):540-540. 被引量:10
9 史桂荣.玉米花粉生活力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1996(2):13-15. 被引量:17
10 王淑芳,王宁宁,王勇,田俊英,朱亮基.Elicitor对长春花冠瘿细胞次级代谢的影响[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9(1):107-10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1 车秀芬,杨小波.长春花细胞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3):11-13. 被引量:3
2 马书荣,曲笑岩,祖元刚.温室内长春花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J] .植物研究,2006,26(2):211-215. 被引量:14
3 高燕,李守岭,白燕冰,季丽坤,李泽生,耿秀英.印度萝芙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热带农业科技,2009,32(2):29-31. 被引量:3
4 石林,何丽贞.观赏用长春花研究进展[J] .广东林业科技,2013,29(1):64-69. 被引量:1
5 孙敏,伍春莲,汪洪,王颖.多因子正交试验对长春花离体培养条件的筛选[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2):202-205. 被引量:7
6 刘慧,贺漫媚,张继方,王伟.长春花花粉的贮藏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172-174.
二级引证文献28
1 车秀芬,杨小波.长春花细胞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3):11-13. 被引量:3
2 黄科,叶纨芝,余小林,向珣,卢钢,曹家树.农杆菌介导的芥蓝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29(1):147-152. 被引量:7
3 王非,孙家宝,李雷鸿.两种长春花体内黄酮含量的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2007(4):21-24. 被引量:3
4 韩梅,赵博,安志刚,Thomas Rausch,祖元刚.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酶(DXR、SLS、G10H、STR)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 .植物研究,2007,27(5):564-568. 被引量:14
5 孙学斌,程明,李娜,林锋,吴延丽,董陆陆.卫矛不同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性的研究[J] .植物研究,2007,27(5):619-621. 被引量:15
6 刘树楠,孙虎,姚红军,杨春燕,蒙建忠.光照对长春花悬浮细胞的生长和生理效应[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4):583-586. 被引量:4
7 谢凝子,吴双桃,邱罡,朱慧.长春花细胞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J] .河北化工,2008,31(6):28-30. 被引量:1
8 孙红梅,张月,王春夏,赵波,陈丽静,王锦霞.低温贮藏过程中百合鳞茎内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1):65-70. 被引量:4
9 刘冲,刘玲,刘兆普,王景艳.外源色氨酸对海水胁迫下长春花幼苗生长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0):2035-2040. 被引量:6
10 马燕,刘育俭,宋凯,杨宝利,白淑媛.古柏树叶片槲皮苷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树木生长势关系的初步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2):74-76.
1 戴宇光.盆栽长春花[J] .花卉,2003(10):26-26.
2 杨素贞.长春花的特征及栽培技术[J] .吉林蔬菜,1996(2):28-28. 被引量:1
3 冯晓容,俞晓艳.长春花栽培技术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06,47(5):26-27. 被引量:5
4 余启高.长春花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5):83-83. 被引量:4
5 许文渊.长春花的种植技术[J] .开封医专学报,2000,19(1):69-70. 被引量:1
6 邓国文.垂吊长春花[J] .中国花卉盆景,2005(4):28-28.
7 王春林,杨群英,薛爱红,徐欣,王远程.香椿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J] .园艺学报,1994,21(4):406-407. 被引量:13
8 叶露莹.君子兰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进展[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3):231-233. 被引量:7
9 李云峰,白冬梅,王建国,王玉贤.兰锭果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中国林副特产,1998(2):18-19.
10 魏立君.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及其快繁分析[J] .中国园艺文摘,2016,32(9):177-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