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郁证形成的正气亏虚病机探讨 被引量: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历代医家对郁证病机认识的主导思想多以实邪阻滞为主,包括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但也有阳虚致郁、气虚致郁、血虚致郁和阴虚致郁等正气亏虚病机的论述。郁证虽然存在实证的病机,但与虚证有密切的关系,应是本虚标实之证。
作者 叶峥嵘
机构地区 陕西中医学院
出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3-14,共2页 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项目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李恒超,陆传荣.《伤寒论》郁证证治初探[J].河南中医,1994,14(2):69-71. 被引量:3
  • 2郑丰杰.《伤寒论》阳虚阳郁证辨治规律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982-983. 被引量:20
  • 3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
  • 4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05.
  • 5王伦.明医杂著[M].此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6—88.
  • 6李埏.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88:45-47.
  • 7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
  • 8班秀文.治郁不离肝[J].广西中医药,1988,11(5):39.
  • 9朱丹溪.金匮钩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9-71.

二级参考文献2

  • 1包来发(校注).李中梓医学全书.内经知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
  • 2闫志安(校注).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06.

共引文献180

同被引文献113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5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