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0年第9期27-31,共5页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同被引文献465
-
1孙少勤,邱斌.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FDI的技术溢出渠道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1(4):50-66. 被引量:26
-
2柳卸林,赵捷.19家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04,15(4):74-76. 被引量:3
-
3楚天骄,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研究的热点与展望[J].软科学,2004,18(4):25-29. 被引量:10
-
4连燕华,郑奕荣,孟宪棠,王友顺,穆素娉,马晓光,于浩.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4):6-9. 被引量:4
-
5王建华.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内在动因与区位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36-139. 被引量:9
-
6徐瑞华,杜德斌.上海外资R&D中心区位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5):625-628. 被引量:13
-
7张晓平,刘卫东.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与地区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627-638. 被引量:9
-
8蒋殿春.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一个模型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4):62-66. 被引量:53
-
9尉小雁.强化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J].商业时代,2004(27):55-56. 被引量:7
-
10陈庆修.笑傲江湖的资本——世界五百强的经营谋略[J].中外企业文化,2003(6):27-2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50
-
1秦岩,代志鹏.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功能演化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80-87. 被引量:1
-
2陆亚丽.FDI在江苏省行业内及行业间技术溢出分析[J].消费导刊,2008,0(4):65-65.
-
3李宝林.新时期对我国外商投资“超国民待遇”的反思[J].求实,2001(10):32-35.
-
4黄新飞,刘登.跨国公司在华R&D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种双头垄断市场下的模型分析[J].科研管理,2005,26(1):76-80. 被引量:3
-
5张锋.正确使用电脑,创建节约社会[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8):26-26.
-
6张娜,黄新飞,刘云.跨国公司在华R&D战略联盟动因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1):57-61.
-
7臧跃茹.企业科技创新状况分析[J].中国物价,2006(2):39-44.
-
8姜利军,卢俊义.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6(2):32-34. 被引量:2
-
9楚天骄,杜德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土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2):127-132. 被引量:24
-
10粘土矿物作为硅橡胶补强剂应用的研究与发展[J].有机硅氟资讯,2006(7):21-21.
二级引证文献604
-
1肖琬君,冼国明,杨芸.外资进入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20,0(3):33-45. 被引量:32
-
2陈铭儒.《资本论》生产方式理论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20(6):45-48.
-
3韩国高,邵忠林,张倩.外资进入有助于本土企业“稳就业”吗——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21(5):81-95. 被引量:16
-
4安占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J].开发研究,2007(6):146-148. 被引量:1
-
5周英豪.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8):326-327. 被引量:1
-
6李立.两岸房地产:如何谋求双赢?[J].两岸关系,2002(12):21-23.
-
7宿慧爽,田硕.基于FDI视角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长白学刊,2007(1):106-108. 被引量:1
-
8和萍.论“世界工厂”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1):52-55.
-
9秦岩,代志鹏.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功能演化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80-87. 被引量:1
-
10周启良,庄宗明.FDI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文献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15. 被引量:4
-
1李洁尉.广东省研究开发机构80%设在企业[J].科学新闻,2001(34):16-16.
-
2张黎.什么叫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对从事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实行了哪些方面的优惠政策?[J].中国科技信息,1993(12):24-25.
-
3薛澜,沈群红,王书贵.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中国外资,2001(1):38-41. 被引量:1
-
4剑锋.日本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11):79-82.
-
5王生辉,崔新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现状、影响及政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8):50-53. 被引量:10
-
6杜玉华,文军.现阶段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8(4):35-38.
-
7吴国平,唐高原.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探析[J].天府新论,1998(2):24-28.
-
8高洋.美日韩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比较[J].理论界,2009(7):65-66.
-
9王学鸿.世纪之交跨国公司十大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8(6):14-17.
-
10周新军.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互动关系研究——基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分析[J].公司治理评论,2009(3):194-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