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切普世价值或普世命题都是意识形态。”
出处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31
-
1胡晓明.六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兼序颜昆阳教授《学术突围》[J].社会科学战线,2020(2):151-158. 被引量:5
-
2辛斌.言语行为、交际意图和预示语列[J].外语学刊,1999(1):30-34. 被引量:8
-
3张德禄.论语言交际中的交际意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1(3):24-28. 被引量:27
-
4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76
-
5张文江.论《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及其在鲁迅创作中的意义[J].社会科学,1993(10):74-77. 被引量:7
-
6贾平凹,韩鲁华.关于小说创作的答问[J].当代作家评论,1993(1):34-39. 被引量:59
-
7陈思和.关于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的通信[J].当代作家评论,1988(3):39-50. 被引量:9
-
8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J].文学评论,1995(6):79-90. 被引量:45
-
9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J].文学评论,1996(6):5-13. 被引量:101
-
10郑敏.语言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与诗意价值[J].文学评论,1996(4):72-80. 被引量:54
引证文献10
-
1陈芸.“相遇的帐篷”——对经文辩读的考量[J].基督宗教研究,2019(2):273-283.
-
2周洁.《鲁滨逊历险记》中的“利维坦”隐喻[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6):47-53. 被引量:2
-
3旷战.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J].江淮论坛,2014(3):186-189. 被引量:3
-
4唐学亮.偶在论政治哲学——当代哲人张志扬思言素描[J].社会科学论坛,2015(6):140-148.
-
5廖小芒.文化寻根与小众传播的价值关怀——韶山《韶乐》开发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意义[J].求索,2015(7):164-168. 被引量:1
-
6杨辉.“大文学史观”与贾平凹的评价问题[J].小说评论,2015,0(6):66-74. 被引量:7
-
7杨辉,马佳娜.文体、笔法与古典的遗韵——论孙郁的贾平凹研究[J].文艺争鸣,2016(1):126-135. 被引量:2
-
8杨辉.贾平凹与“大文学史”[J].文艺争鸣,2017(6):83-97. 被引量:8
-
9程志敏.整体与个体的悖谬[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9(5):10-13.
-
10杨辉.略论“陕西经验”与当代文学史“重构”的可能[J].文艺争鸣,2024(12):154-161.
二级引证文献21
-
1张亨明.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推进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4):109-114. 被引量:9
-
2王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后殖民主义因素探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0(1):87-89. 被引量:1
-
3王文君,廖小芒.《韶乐》的政治伦理命意及当代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2):160-165. 被引量:2
-
4刘瑾,华先发.关联理论观照下的语言符号隐喻象似性[J].江淮论坛,2016(2):174-179. 被引量:5
-
5赵欣.跨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隐性偏见[J].江淮论坛,2016(3):106-110. 被引量:3
-
6周丹,何畏.《辛格顿船长》: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精神的文本呈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3):105-108. 被引量:1
-
7杨辉.贾平凹与“大文学史”[J].文艺争鸣,2017(6):83-97. 被引量:8
-
8杨辉.余华与古典传统[J].当代作家评论,2018,0(2):24-35. 被引量:3
-
9杨辉.执古之道——贾平凹文艺观念发微[J].文艺争鸣,2018,0(4):71-76. 被引量:3
-
10杨辉.陈彦与古典传统——以《装台》《主角》为中心[J].小说评论,2019(3):97-111. 被引量:11
-
1张志扬.中国学术:“以用代体”,还是“以体制用”?——试谈“中国学术的研究范式”的背景与前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4(1):2-11. 被引量:3
-
2黄娇.性格开启命运之门[J].大理文化,2007(4):47-47.
-
3何磊.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1):25-29. 被引量:9
-
4新书推荐[J].新民周刊,2014(34):83-83.
-
5朱琳.日本文化中妖怪的形象之考察[J].青年文学家,2012,0(17):198-198. 被引量:1
-
6刘梦溪.“国学”一名“将恐不立”[J].青年教师,2008(8):11-12. 被引量:1
-
7张志扬.顺受其正[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3):1-2. 被引量:1
-
8邱毅.凤的性别原是男[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7,0(2):49-49.
-
9张能.从文化的“种性”到公共论域的“社会”——论当代中西主流价值文化的差异[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6):38-44.
-
10聂鑫,吴玉洁.反乌托邦视角下的性与爱——以《美丽新世界》为例[J].北方文学(中),2015,0(10):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