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
出处
《党政干部论坛》
2000年第7期4-9,共6页
Cadres Tribune
参考文献8
-
1李兴旺,郭毅.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模型构建——基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3):16-22. 被引量:9
-
2陆军,毛文峰,聂伟.都市圈协同创新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机制与实施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0(6):43-49. 被引量:33
-
3李煜华,荣爽,胡兴宾.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2):50-56. 被引量:10
-
4庞丽,李显君.汽车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28(19):130-132. 被引量:8
-
5俞立平,宋夏云,储望煜.产业创新速度的作用机制及要素投入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18(8):34-41. 被引量:6
-
6李艳华,严丹.航空航天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0(1):145-152. 被引量:12
-
7张学文.知识功能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来自美国的实证测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5):100-109. 被引量:17
-
8陈俊颖.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4(16):142-14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108
-
1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被引量:202
-
2苏悦娟,孔祥军,孔璎红.基于地理标志培育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205-207. 被引量:12
-
3刘恒江,陈继祥.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1):36-43. 被引量:51
-
4邓旭东,杨月锋.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扶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企业经济,2005,24(6):29-30. 被引量:13
-
5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9):5-10. 被引量:151
-
6黄鲁成,张红彩,王彤.我国研发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6):90-95. 被引量:24
-
7王灏,刘珺,余晓鹏.产业集群建设与中原城市群工业发展[J].河南科学,2006,24(6):948-951. 被引量:2
-
8赵楠.“光谷”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国内外发展特点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7(3):65-67. 被引量:2
-
9王帮俊,周敏.企业家在技术创新动力中的作用分析——一个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J].科技导报,2007,25(6):73-76. 被引量:4
-
10秦臻,秦永和.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7(4):102-108.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82
-
1邱香,林伟明,何世祯,孙于岚,戴永务,陈建铃.林业产业政策能否提升中国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J].林业经济,2023,45(1):35-57. 被引量:6
-
2谢会强,封海燕,马昱.空间效应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1(4):123-132. 被引量:33
-
3徐菁鸿,刘洁.基于Logistic种群生态模型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演进分析——以沈阳为例[J].当代经济,2014,31(4):126-128.
-
4康秀梅.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创业路径研究——以包头稀宝博为公司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6):99-102. 被引量:5
-
5陈建茵.杭州湾汽车产业分布研究及校企合作前景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203-204.
-
6潘涛.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3):142-145. 被引量:2
-
7余呈先,杨国才.产业网络形成与创新——以芜湖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33(5):7-14.
-
8李丹,常亚杰.长治市资源转型发展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33-36.
-
9李会军,席酉民,葛京.松散耦合研究对协同创新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2):109-118. 被引量:25
-
10原长弘,章芬,姚建军,孙会娟.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5,36(12):1-8. 被引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