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媒体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大众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更为其赢得广泛的和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留存和扩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借助媒体力量,促成制度规范完善和公民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各类传媒要优势互补,实现传播的立体化。传播过程中应加入创新文化元素和时尚理念,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作者 杨晓云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4-127,共4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作者简介 杨晓云,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视新闻理论。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13

  • 1黄永林.大众传媒与当代大众世界——论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2):125-131. 被引量:21
  • 2牟延林,刘壮.研究路向与学科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之二[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6. 被引量:8
  • 3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东吴文化遗产》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9页.
  • 4张笃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看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的重要性》,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3页.
  • 5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 6张志勇.《众多专家学者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注重生产性方式保护》,《中国艺术报》2009年2月13日.
  • 7苑利,顾军.《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 8安葵.《传统戏剧的生产性保护》,《中国文化报》2009年11月27日.
  • 9徐艺乙.《非遗保护:重新发现“手”的价值》,《东方早报》2009年2月16日.
  • 10陈勤建,周晓霞.《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原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共引文献1370

同被引文献63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18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