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我们的生活将怎样改变
出处
《中国对外贸易》
2000年第3期56-57,共2页
China's Foreign Trade
参考文献21
-
1段慧丹.我国城市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分析——基于社会流动理论视角[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53-56. 被引量:4
-
2王宁,魏后凯,苏红键.对新时期中国城市贫困标准的思考[J].江淮论坛,2016(4):32-39. 被引量:13
-
3杨帆,庄天慧.父辈禀赋对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J].农村经济,2018,0(12):115-122. 被引量:36
-
4林相森,李湉湉.寒门何以出贵子?——教育在阻隔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5):10-21. 被引量:26
-
5马文武,杨少垒,韩文龙.中国贫困代际传递及动态趋势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8(2):13-23. 被引量:35
-
6王晓晨.论如何从教育角度避免进城务工人员贫困的代际传递[J].中国市场,2016(19):241-242. 被引量:2
-
7李晓明.出生贫困就永远贫困吗?——国外学者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8(3X):30-30. 被引量:5
-
8赵红霞,高培培.子代教育对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基于CHIP2013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7(12):26-32. 被引量:25
-
9周怡.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J].社会学研究,2009(6):206-225. 被引量:56
-
10方鸣,应瑞瑶.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及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123-128. 被引量:78
二级参考文献225
-
1骆祚炎.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镇新增贫困人口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7(4):46-51. 被引量:14
-
2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9(4):46-65. 被引量:183
-
3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3):95-103. 被引量:234
-
4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5):23-32. 被引量:140
-
5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1997(2):62-73. 被引量:83
-
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J].社会学研究,1997(1):17-26. 被引量:38
-
7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J].社会学研究,1997(1):58-69. 被引量:225
-
8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3):86-98. 被引量:194
-
9罗俊峰,童玉芬.流动人口就业者工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经纬,2015,32(1):131-136. 被引量:19
-
10李炜.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23-25.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471
-
1胡佳玲.边疆治理的逻辑进路研究——基于边疆异质性的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21-130. 被引量:11
-
2梁萌.买卖不成仁义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平台家政小时工的社会网络变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S01):25-40. 被引量:6
-
3舒长江,齐锦,张良成.“扶教育之贫”与“扶收入之贫”——中央苏区振兴政策的教育精准投入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2):99-105. 被引量:6
-
4彭继权.行业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J].统计与决策,2021(7):57-62. 被引量:1
-
5彭大松.学校特征如何影响青少年早期的教育分层——基于CEPS2014—2015数据的分析[J].实证社会科学,2023(1):50-71.
-
6朱赫.大学生的“颜值”认知与预期收入[J].青年研究,2021(3):63-72. 被引量:1
-
7李俊杰,宋来胜.教育阻断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对策研究——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4):21-26. 被引量:11
-
8韩家彬,黄金月.辽宁省化解相对贫困的财政政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7-93.
-
9陈杰,詹鹏,韦艳利.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及影响机制——基于不同队列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21(6):39-47. 被引量:10
-
10许莉,张元锰.教育培训缓解农民相对贫困的微观证据与实证测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1):254-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