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自然的客观化及其对环境诉求的影响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艺复兴之后,人类将自然从认知的客体转变为控制的对象,导致了自然的客观化和严重的社会后果。与作为认知客体的自然所体现出的多样性不同,自然的客观化更强调同一性。由这种追求客观化而生成的知识越来越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体验,
作者
司开玲
机构地区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出处
《绿叶》
2012年第2期96-103,共8页
Green Leaf
关键词
客观化
自然
诉求
环境
文艺复兴
社会后果
生活体验
多样性
分类号
X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作者简介
司开玲,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贺晓星,李黎.
彼得·潘写作:作为教育思想的少儿文学[J]
.教育学报,2006,2(2):43-54.
被引量:11
2
[美]比尔·麦克基本(Bill Mckibben) 著,孙晓春,马树林 译.自然的终结[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3
Kay Milton.Interpreting Environmental Policy:A Social Scientific Approach[].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1991
4
Little,P. E.Environments and environmentalisms i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Facing a new millennium[].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9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柄谷行人 赵京华.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
莲实重彦.表层批评宣言[M].東京:ちくま書房,1985.
3
莲实重彦.反“日语论”[M].贺晓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M.巴赫金.1998,《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5
梅子涵.2002,《双人茶座》,吉林人民出版社.
6
P.アリュス.1980,《<子供>の誔生アソシャソレシ-厶期の子供と家族生活》杉山光信,杉山美惠子譯,東京:みすす書房.
7
奥田寶.1995,《社会化論再考》,竹内洋,德罔秀雄編,《教育現象の社会学》,世界思想社.
8
http://baby. sina. com. cn/edu/2003-03-11/55 6181. shtml.
9
J.斯特罗克.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M].渠东,李康,李猛,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10
J.巴里.彼得·潘[M].杨静远,顾耕,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共引文献
10
1
贺晓星.
作为方法的家庭: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2014(1):3-12.
被引量:22
2
游韵,谭斌.
看上去很美——从“另类儿童”的“小红花情结”反思儿童教育[J]
.教育学报,2009,5(1):25-32.
被引量:5
3
骆蕾,谭斌.
“彼得·潘写作”视野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我们如何创作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如何塑造我们的儿童[J]
.教育学报,2010,6(1):48-56.
被引量:7
4
张媛.
《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教育反思[J]
.新闻世界,2015(8):67-68.
5
段俊吉.
作为教育方法的博物馆[J]
.东南文化,2021(5):183-189.
被引量:7
6
程猛,赵新生.
动荡不安的位置--“违逆者”自传体小说的教育文学探索[J]
.教育学报,2022,18(2):24-35.
被引量:3
7
李彦平.
学校公共生活中儿童身份的迷失与回归[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103-109.
被引量:1
8
纪迪.
“苏湖教法”对当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启示——以苏州碑刻博物馆为例[J]
.博物院,2023(2):99-103.
被引量:1
9
王依妮.
An Analysis of Fairytale Style Reflected in Peter Pan[J]
.海外英语,2016(24):180-182.
10
张媛.
父职参与的亲子节目何以热播——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J]
.现代视听,2015,0(7):50-52.
1
郑戈.
寻求环境正义[J]
.新世纪周刊,2012(31):100-101.
2
郝长墀.
信仰危机与儒家理想——欲望、理想、信仰的现象学意义[J]
.江苏社会科学,2003(1):31-36.
被引量:3
3
朱宝信.
“价值本质二重性”质疑──读余栋华先生《论价值本质的二重性》有感[J]
.唯实,2001(4):3-6.
被引量:1
4
周宏.
试论萨特理论中的交互主体思想[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9(3):13-15.
5
杨巧蓉.
明末、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现代化及其历史启示——以市民社会为视角[J]
.东岳论丛,2013,34(8):49-54.
被引量:1
6
魏屹东,杨小爱.
自语境化:一种科学认知新进路[J]
.理论探索,2013(3):5-11.
被引量:4
7
张宝贵.
对可能世界的探索与呈现——语言功能的审美归宿[J]
.文艺理论研究,2008(1):64-67.
8
刘玉青.
注意及其发生──析《心理学》中一个难解的概念[J]
.考试与招生,1996(3):20-20.
9
余杰.
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的安全悖论与对策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1):70-75.
被引量:1
10
李雁晨,周庭锐,周琇.
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J]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667-677.
被引量:119
绿叶
201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