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唐代旋宫转调形式的流变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唐代俗乐二十八调体系形成之前,就有隋的郑译和唐的祖孝孙等人提出的"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等旋宫转调方面的理论。但,自唐俗乐律调体系产生后,该七宫四调的旋调理论更具有音乐的实践性,且在宋代以后的理论和应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俗乐二十八调体系,大约产生于公元800-900年之间,该体系是以管色七个谱字作为固定音高记谱法中的音律符号为主要特征的。在它的理论中,每宫均只有四个调(式),与以上时期所述的每宫均五调或七调的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架构,其各宫均四调之间隐含着严密的调结构关系和新的旋调模式条件。这正是本文重点要通过遗存的历史文献的解读来探讨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 郑荣达
机构地区 武汉音乐学院
出处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4,共9页 Chinese Music
作者简介 郑荣达(1937-),男,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6

共引文献18

同被引文献42

  • 1郑荣达.唐代俗乐律调体系的形成[J].文化艺术研究,2009,2(6):36-47. 被引量:4
  • 2段安节.《乐府杂录》第22页,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号3417.
  • 3沈括.《梦溪笔谈》卷6第2页,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人民文化出版社.
  • 4宋仁宗.《景佑乐髓新经》,摘自《宋史》,卷6第2页,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人民文化出版社.
  • 5宋张炎.《词源》卷上,第63页,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 6《旧唐书》卷31第8页,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人民文化出版社.
  • 7唐张九龄《唐六典》卷14第22页,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人民文化出版社.
  • 8《旧唐书》卷28第6页,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人民文化出版社.
  • 9唐杜佑《通典》卷143第29页,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人民文化出版社.
  • 10《旧唐书》卷28第5页,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人民文化出版社.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