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连动结构间“来、去”的使用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连动结构间的"来、去"似乎很多情况下可以换用,实际上却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陈贤在曹艳芝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称代词宾语与"来、去"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考察,讨论了时态、否定、心理、参照点以及连动结构后接动词宾语等因素对"来、去"使用的影响。
作者
李沛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1,共3页
Hube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连动结构
“来
去”
使用倾向
分类号
H031 [语言文字—语言学]
作者简介
李沛(1986-),女,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曹艳芝.
也说“来”“去”的空灵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49-53.
被引量:7
3
刘月华.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36-44.
被引量:32
4
居红.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
.世界汉语教学,1992,6(4):276-282.
被引量:22
二级参考文献
9
1
李冠华.
处宾动趋结构初探[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4):97-106.
被引量:9
2
刘月华.
几组意义相关的趋向补语语义分析[J]
.语言研究,1988,8(1):1-17.
被引量:13
3
杉村博文.
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102-116.
被引量:28
4
徐静茜.
“·起”和“·上”[J]
.汉语学习,1981(6):11-16.
被引量:5
5
刘月华.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36-44.
被引量:32
6
高耀墀.现代汉语语法(修订本).中州书画社,1982.
7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63.
8
吕叔湘译,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1979.
9
李临定等编写,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共引文献
69
1
蔡瑱,沈楚卉.
空间位移主观参照“来、去”选择倾向的数据化考察[J]
.对外汉语研究,2018,0(2):150-160.
2
杨德峰.
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23-35.
被引量:33
3
杨德峰.
“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J]
.中国语文,2001(4):329-334.
被引量:10
4
居红.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
.世界汉语教学,1992,6(4):276-282.
被引量:22
5
王娟.
现代汉语“来”的非指示用法浅议[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43-44.
6
杨德峰.
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J]
.语言研究,2002,22(2):78-84.
被引量:5
7
刘志生.
近代汉语中的"V来V去"格式考察[J]
.古汉语研究,2004(4):74-78.
被引量:10
8
柯理思,刘淑学.
河北冀州方言“拿不了走”一类的格式[J]
.中国语文,2001(5):428-438.
被引量:11
9
陈乐平.
位移动词“来”“去”语用含义分析[J]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84-86.
被引量:5
10
彭玉兰,张玲.
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49-53.
被引量:3
1
刘海平,吴少梅.
从《史记》的材料看宾语前置的发展[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102-106.
2
施克诚.
“何以……为”、“何……为”句式中“为”字词性再探讨[J]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2):35-38.
3
邓军,李萍.
《三国志》代词宾语的词序考察[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77-81.
被引量:1
4
吴纪梅.
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的历时演变考察[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4(5):129-132.
5
朱菊影.
宾语前置要注意些什么[J]
.中文自修,1994(6):30-30.
6
张延俊.
先秦到唐代的“谁为”和“为谁”[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4):82-85.
被引量:2
7
松江崇.
也谈早期汉译佛典语言在上中古间语法史上的价值[J]
.汉语史学报,2008(1):114-133.
8
王娟.
“见V之”被动式“之”的语用功能和构式来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235-239.
9
张尚志.
“相”与“见”词性辨证[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1-48.
10
张桂光.
“受”“■”类卜辞否定句中宾语对“不”“弗”选择的考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7-61.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