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内化”中的“缝隙”——从1950年代文学谈文学建制和文学转型 被引量:2

"Rift" Inside "Internalization": On Literary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during the 1950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文学建制是指文学的生产、消费空间,即有作者和编者(生产者)、读者(消费者)及其公共空间(发表刊物、出版机构、图书市场、流通资金、典律体系等)组成的文学运行机制。文学建制的演变,往往是文学转型的极限,意味着一种新文学重塑的开始。但文学建制的变化具有"内化性",即文学建制并不只是由政治、经济等有形资本可以"掌控"的作家"身份"、读者"需求"等因素决定,还有更多精神渗透性的因素以其"内化性"的力量影响着文学建制。1950年代发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文学建制的变化,就需要从其"内化性"展开分析,从而把握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实质性内容。 Literary organizational system refers to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pace of literary works, namely a functioning mechanism of literature consisting of author, editor (producer), reader (consumer) and its public space ( magazines and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book markets, circulating fund, canon systern, etc. ). Its evolution indicates very often than and thus a new type of literature will he reshaping not the limit beyond which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itself. However, begins evolution of literary organizational sysges taking place on Chinese Mainland and in Taiwan need to be analyzed from its "internalizing feature", so as to comprehend the very mea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year of 1949.
作者 黄万华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9,共8页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战后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文学转型研究"(10BZW09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945-1950年代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文学转型研究"(08JA751024)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文学建制 文学转型 公共空间 literary organizational system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ture) public space
作者简介 黄万华(1949-),男,浙江上虞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冯至.我们怎样看待和处理古典文学遗产[A].冯至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2冯至.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A].冯至全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3冯至.写于文代会开会前[N].人民日报,1949-07-02.
  • 4葛翠琳.魂系何处--老舍的悲剧[A].吴福辉,朱衍青.百年文坛忆录[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5冯至.答《文史知识》编辑部问[A].冯至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6冯至全集:第1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7冯至.十年诗抄·前言[A].十年诗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 8冯至.人间要好诗[N].人民日报,1962-02-23.
  • 9冯至.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N].人民日报,1962-04-18.
  • 10冯至.哥德的晚年--读《爱欲三部曲》后记[A].冯至全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82

  • 1黄万华.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89-104. 被引量:18
  • 2铁凝.怀念孙犁先生[J].人民文学,2002(11):8-12. 被引量:15
  • 3李新新.鲁迅的编辑薪火与其忠实的承继者孙犁[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6):30-32. 被引量:3
  • 4许寿裳.《鲁迅的精神》[J].台湾文化,(1946):2-2.
  • 5许寿裳.《鲁迅的人格和思想》[J].台湾文化,(1947):1-3.
  • 6[美]瑞塔·卡斯特罗.《政治与文学》,载于祁寿华,林建忠主编.《文学》第62,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7杨逵.《阿Q画圆圈》[J].文化交流,1947,(1).
  • 8见李辉:《与周艾若谈周扬》,《摇荡的秋千》,第211页,海天出版社,1998年7月版.
  • 9刘以鬯:《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文学》,《刘以鬯卷》,香港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61-371页.
  • 10林建忠(美国).《文学的界定》,祈寿华,林建忠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文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