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大新文化派的激烈反传统主张激起了南高—东大师生的热烈回应,催生了以"学衡派"为主体的南高学派。其后,南高学派以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为中心,并扩展到南北多校,形成一个广泛而延绵的学术文化网络,造就了现代中国的一个学术社会。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高学派在柳诒徵、吴宓、郭斌龢、张其昀等倡导下,以《学衡》、《国风半月刊》、《大公报文学副刊》和《思想与时代》为阵地,重塑孔子形象,发起"新孔学运动",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并在60年代台湾复兴孔学,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一支重要派别。20世纪南高学派的演变历程,不仅表明后五四时代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自始至终交织在一起,而且也显示出南高学派的文化民族主义与北大新文化派的激进主义如影随形,成见与心结俱深。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南高学派的民族主义与政治上权威主义经历一个由分到合的复杂过程,显示出现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67,共11页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首都迁移与学术文化的分合"(07CZS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自由关系研究"(07JJD7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