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 被引量: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外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连绵不断。历史上涉及精神领域部分,因为唐宋明清诸儒于释耶二教取珠还椟,以免数典忘祖,大都隐而不显,不易察知坐实。而隐的部分其实影响最为深远。晚清以降,中西学的体用主从关系易位,华洋渐成新旧的对应,一味输入新知的流弊,便是以欧化西化为时髦,不仅舍已从人,而且挟洋自重。其实中学、西学、东学相互纠结,格义附会往往造成诸多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社会的误读错解。即使在中外文化关系极为彰显的时期,仍旧存在隐显深浅的对应,所以目光视野不要仅仅被半桶水的咣当所吸引,应当注意用西学精义于无形的人事,同时还要透过显的表象深究隐的层面。
作者 桑兵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历史系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136,共9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作者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共引文献48

同被引文献54

  • 1孙银玉.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长春大学学报,2004,14(5):37-40. 被引量:16
  • 2王静如.《二十世纪之法国汉学及其对于中国学术之影响》[J].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3,2(8).
  • 3陆懋德.《筹办历史系计划书》[J].清华周刊,1926,52(16).
  • 4《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97-200页.
  • 5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A].钱文忠编.《陈寅恪印象》[C].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 6.《胡适日记全编》(6)[M].,.第496页.
  • 7李思纯.《与友论新诗书》[J].学衡,1923,(19).
  • 8《与罗振玉书》.《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1—172页.
  • 9《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447-449页.
  • 10《胡适日记全编》(3),第664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