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二十四诗品》:道家艺术哲学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道家艺术哲学著作。其所论述,以道家哲学思想始,以道家哲学思想终。它以道家哲学为指导,论述了二十四种诗境风格之美,把诗境创造的理论上升到艺术哲学的高度,认为道家之"道"是二十四种诗境之美的形成基础,并把道家处世态度、生活情趣、艺术观念等等贯彻于诗境风格之美的理论与意象之中。
作者
郁沅
机构地区
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7,共8页
关键词
道
自然
平淡
超以象外
离形得似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简介
郁沅,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发表过专著《中国古典美学初编》等。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2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
1
郁沅.
《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新谈[J]
.湖北社会科学,2010(6):129-13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
1
陈尚君,汪涌豪.中国古籍研究(第1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同被引文献
92
1
曹亚文.
自然——司空图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4-26.
被引量:3
2
魏俊玲.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基本美学思想[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4).
被引量:2
3
胡敬君.
论司空图美学思想的创意[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0(2):11-14.
被引量:3
4
赵铭善.
论意境的概念及其三个规定性[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2):75-81.
被引量:9
5
张健.
《诗家一指》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兼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5):34-44.
被引量:22
6
吕孝龙.
冲淡与空灵─—司空图美学思想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1):30-37.
被引量:5
7
曹顺庆,李思屈.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
.文艺研究,1996(2):12-21.
被引量:114
8
朱学东.
“绕路说禅”与“妙用无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别解[J]
.中国文学研究,2002(1):26-29.
被引量:5
9
张智中.
司空图《诗品》英译比较研究——以第二十品《形容》为例[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6):1-7.
被引量:4
10
曹智频.
无名、无功、无己与庄子的审美人格[J]
.现代哲学,2005(1):74-7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0
1
熊碧.
司空图的创作与佛教的关系略说[J]
.文艺评论,2012(4):41-44.
2
田海花.
论《二十四诗品》的说理方式[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5):45-47.
3
唐珂.
试析《二十四诗品》作为互文性理论实践的一个典范[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4):104-109.
4
叶飞龙.
《二十四诗品·雄浑》的“枢环”意象[J]
.文学教育,2014(13):128-129.
5
李利.
由物象到意象:从《文心雕龙》到《二十四诗品》的“神用象通”[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3):32-37.
6
许连军,贾丽丽.
本世纪以来《二十四诗品》与道家关系研究述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9):16-19.
7
秦中书.
中国古代文论的英译阐释与中西诗学会通——以《二十四诗品》英译研究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0,31(1):137-146.
被引量:1
8
孙雪姣,萧平.
道家哲学对《二十四诗品》美学思想的影响[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4,39(4):9-17.
9
李梦圆.
《二十四诗品》的交互性释例[J]
.理论界,2015(2):136-140.
10
徐静.
《二十四诗品》象喻思维的道家思想渊源研究[J]
.国学(汉斯),2024,12(1):73-78.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南健翀,王嘉琪.
比较诗学语境下约翰·济慈“双颂”的“无我”书写[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32(6):92-102.
被引量:2
1
李珊.
从司空图的“三外”论看《红楼梦》诗化特征[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8):37-39.
2
林继中.
“象外之象”的现代阐释[J]
.文艺理论研究,1993(3):53-58.
被引量:1
3
吕美生.
论《小沧浪诗话》的理论渊源和价值取向[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8(1):71-74.
4
周文彗.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之我见[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3):91-94.
被引量:6
5
如何理解“象外之象”?[J]
.文艺理论研究,1981(1):189-190.
6
李春辉.
略论中国古代文艺的传神美追求[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4):61-63.
7
李祥林.
“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J]
.社会科学研究,1999(3):137-141.
8
施议对.
唐绝句作法直证(二)[J]
.古典文学知识,2009(3):115-121.
9
李东军.
晚唐诗的浓丽美与新古今的歌风[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4):46-48.
10
陈本杰.
唐代诗话理论概观[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5):39-42.
文学遗产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