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电视崇高感及在传媒文化中的历史性功能 被引量: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电视崇高感,是作为美学的崇高范畴时代性延伸而提出的,同时,也是作为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消解崇高的思潮的反拨性回应。电视崇高感已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范畴,其价值内涵也经由时代延伸出现了嬗变。崇高在传统文化内面向神圣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超越内涵在当代传媒文化中失去依存空间,转而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主体地位的核心内涵,建构了面向世俗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超越方式,电视崇高感由此成为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认同符号。民族/国家、家及群体性英雄作为电视崇高感在叙事中的象征符号,以世俗意义共同体的合理性存在消解了乌托邦理想的虚幻性,同时也以传媒文化的身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秩序的建构功能。电视崇高感是崇高范畴在新的艺术媒介条件下的重建,同时也是我国媒介文化中的集中呈现和强化登场,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鲜明印记。电视崇高感的提出与明确,应该得到更多的认知,因为它在当代文化的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必须重视的。
作者 张晶 宋洁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67,共8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作者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讲师、博士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尼著.《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 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37-38页.
  • 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文化转向》,胡亚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84页.
  • 4[古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见《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3、78页.
  • 5[英]埃德蒙·伯克著.《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郭飞译,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 6[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1页,第40页.
  • 7[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21-124页.
  • 8[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 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共引文献23

同被引文献165

二级引证文献2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