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三峡建设》
1999年第4期6-7,共2页
China Three Gorges Construction
同被引文献17
-
1白光润,朱海森.中国大陆人口移动机制与调控对策[J].人文地理,1999,14(3):46-50. 被引量:9
-
2郭树言.用改革精神建设三峡[J].求是,1994(21):34-35. 被引量:1
-
3黄胜利 胡金明.我国人口与生态压力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33-37.
-
4牛亚菲.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2):163-171. 被引量:128
-
5顾朝林,黄春晓.三峡库区城镇移民迁建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4):353-359. 被引量:8
-
6黄敏.三峡移民:从后靠步向外迁[J].中国三峡建设,1999,6(10):20-20. 被引量:1
-
7原新,唐家龙.四种竞争与环境可持续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8-11. 被引量:6
-
8王儒述.三峡工程的环境与移民问题(英文)[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1):1-3. 被引量:5
-
9陈飞.让三峡工程造福人民[J].求是,2012(15):34-35. 被引量:1
-
10无.数字孪生三峡:重点引领 协同高效推进智慧建设[J].中国水利,2022(2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
-
1朱冬亚.环境移民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2):56-57. 被引量:5
-
2陈秋红.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3):87-95. 被引量:19
-
3谢翠,李立民,周华敏.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的环境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2020,37(6):14-19. 被引量:1
-
4邢敏慧,张航.社会互动对农民工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1,31(5):6-11. 被引量:2
-
5阎峰,高健,孙家平.南漪湖及其周边乡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3,12(2):163-167. 被引量:4
-
1闻先.重庆: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J].潮商,2007,0(4):72-73.
-
2拉维.坎布尔,项龙.发展经济学与补偿原则[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4,21(1):27-35. 被引量:11
-
3王丛霞.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可行性论证[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2(3):32-34.
-
4靳媛.分配正义的当代论域[J].理论界,2007(8):174-175. 被引量:1
-
5孙根紧,何婧.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12):100-102. 被引量:5
-
6陶景良.论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的补偿原则和扶持政策[J].水力发电,2001,27(4):12-14. 被引量:1
-
7田义文,田晨,徐堃.再论生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原则的确立[J].理论导刊,2011(4):60-62. 被引量:7
-
8庄华.福利经济学在马钢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设计技术,2005(3):33-35.
-
9曾昭宁.浅议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J].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8,10(3):86-87.
-
10陈权.征地补偿原则应“同地同价”——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点感悟[J].国土资源导刊,2009,6(4):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