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清香型铁观音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德化县地处闽中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8.6℃,年降雨量1800 mm~2000 mm,高山云雾弥漫,漫射光充足,气候类型独特,是我省主要宜茶区,也是优质茶叶铁观音生产基地县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形紧实圆结、干茶色泽翠绿、汤色蜜绿明亮、香气高锐幽长。
作者
池仰坤
机构地区
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农业服务中心
出处
《福建茶叶》
2010年第5期32-34,共3页
Tea in Fujian
关键词
铁观音
清香型
加工技术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
闽中山区
年降雨量
气候类型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71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8
1
吉克温,金心怡,孙云,苏益平.
闽南优质乌龙茶加工新技术[J]
.茶苑,2004(3):24-26.
被引量:6
2
吉克温.
优质乌龙茶的特点与品质形成的必备条件[J]
.福建茶叶,2000,23(4):5-7.
被引量:9
3
王金贤,毛立民,仰岐山.
乌龙茶加工新工艺的技术探讨[J]
.中国茶叶加工,2004(4):32-33.
被引量:4
4
黄毅彪,陈济斌,金心怡.
闽南乌龙茶初加工技术现状及展望[J]
.农产品加工(下),2009(10):62-63.
被引量:4
5
冯廷佺.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J]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被引量:15
6
金心怡,孙云,孙威江,郭玉琼,卢秋华.
清香型乌龙茶生产加工新技术专题(一)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特征与发展现状[J]
.中国茶叶,2007,29(1):12-13.
被引量:30
7
孙云,吉克温,杨江帆,金心怡,袁地顺.
清香型乌龙茶生产加工新技术专题(三)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技术与配套设备(续)[J]
.中国茶叶,2007,29(4):8-10.
被引量:9
8
谢萍娟,李旭云.
清香型铁观音的制作技术[J]
.中国茶叶,2006,28(4):32-33.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郝志龙,孙云,袁弟顺,金心怡.
倡导高效、安全、清洁生产方式,实现茶叶加工标准化[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05,1(1):69-72.
被引量:11
2
刘友林.
茶叶清洁生产的实践[J]
.中国茶叶加工,2006(1):20-22.
被引量:10
3
陈志雄,张稚秀,林室佳.
传统制法与现代制法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2006,28(5):33-34.
被引量:12
4
汤周斌,刘晓东,谭少波.
乌龙茶机的特性与使用方法[J]
.广西农学报,2006,21(4):27-30.
被引量:1
5
金心怡,孙云,孙威江,郭玉琼,卢秋华.
清香型乌龙茶生产加工新技术专题(一)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特征与发展现状[J]
.中国茶叶,2007,29(1):12-13.
被引量:30
6
权启爱,叶阳.
远红外烘干机的结构及其在名优绿茶加工中的应用[J]
.中国茶叶,2007,29(2):20-21.
被引量:7
7
孙云,吉克温,杨江帆,金心怡,袁地顺.
清香型乌龙茶生产加工新技术专题(三)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技术与配套设备[J]
.中国茶叶,2007,29(3):9-11.
被引量:11
8
浙江省茶机工业公司.名优茶工艺机械[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1-30.
9
徐正炳.中国句优茶加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1-10.
10
罗华标.
浅谈现代机具在连城县乌龙茶栽培与加工中的应用[J]
.茶叶科学技术,2007(3):47-4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71
1
徐飙,郑惠丰.
气候因素对安溪铁观音品质风格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05(3):30-32.
被引量:8
2
叶乃兴.
乌龙茶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品种创新[J]
.福建茶叶,2006,29(3):2-4.
被引量:22
3
张文锦,梁月荣,张方舟,陈常颂,张应根,王文建.
夏暑乌龙茶覆盖遮荫效应及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概况[J]
.茶叶科学技术,2006(4):1-5.
被引量:10
4
郭桂义.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57-5958.
被引量:11
5
雷天.
浓香型乌龙茶采制方法[J]
.中国茶叶加工,2007(2):28-31.
6
尤俊杰.
优质清香型闽南水仙茶生产的关键技术[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3(3):221-224.
被引量:4
7
黎健龙,唐颢,唐劲驰,陈海强.
黄金桂品种加工乌龙红条茶试验初报[J]
.中国茶叶加工,2007(4):20-21.
被引量:4
8
郭桂义,王广铭,胡孔峰,袁丁,孙慕芳.
制茶工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1):57-59.
被引量:2
9
温晓菊,鲁成银,林荣溪,马亚平.
茶叶企业实施茶叶良好操作规范的效果验证[J]
.热带作物学报,2008,29(3):299-303.
被引量:1
10
黄毅彪,金心怡,张艳丽,赵爱凤,陈志丹.
闽台乌龙茶加工技术装备发展现状与合作展望[J]
.福建茶叶,2008,31(3):7-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8
1
崔文锐,杨绪旺.
三种干燥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福建茶叶,2005,28(2):9-10.
被引量:33
2
冯廷佺.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J]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被引量:15
3
谢萍娟,李旭云.
清香型铁观音的制作技术[J]
.中国茶叶,2006,28(4):32-33.
被引量:9
4
陈志雄,张稚秀,林室佳.
传统制法与现代制法对乌龙茶品质影响分析[J]
.福建茶叶,2006,29(3):14-16.
被引量:6
5
廖学聪.
祁红香螺茶制作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208-208.
被引量:1
6
王文杰.改进工夫红茶烘干工艺,提高其品质的初步研究[J].安徽茶叶科技,1992,(2):11-13.
7
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一种祁红皇茶的加工工艺:中国,200810236323.5[P].2009-06-17.
8
西南农业大学.花香绿茶加工方法:中国,02155217.7[P].2003-06-11.
9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茶加工方法:中国,200680034790.9[P].2008-09-17.
10
赵先明.一种绿茶的加工工艺:中国,200810233378.0[P].2010-06-23.
引证文献
5
1
王文杰,徐卫兵,雷攀登,吴琼,方吴云.
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J]
.中国茶叶加工,2012(3):4-7.
被引量:5
2
王文杰,董永泓,雷攀登,吴琼,项德财.
高香型涌溪火青茶加工方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395-399.
3
何环珠.
传统花香铁观音制作工艺探究[J]
.广东蚕业,2018,52(7):6-7.
被引量:1
4
陈建平.
浓香型铁观音精制加工技术[J]
.福建茶叶,2022,44(6):28-30.
被引量:2
5
林清兰.
安溪清香型铁观音精制技术[J]
.福建茶叶,2022,44(6):34-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9
1
李丽霞,罗学平,李清,赵先明,周守叙,黄立.
扁形红茶造形工艺研究[J]
.南方农业,2015,9(25):64-67.
被引量:3
2
谭婷,周颖,高静,禹利君.
保靖黄金茶红茶发酵工艺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6,0(1):77-80.
被引量:8
3
陈林,陈键,王丽丽,宋振硕,尤志明.
不同茶类制法对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化学模式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17,32(3):287-293.
被引量:14
4
昝明丽,杜明君,杨婉秋.
做形工艺对云南凤庆红茶主要香气成分的影响[J]
.昆明学院学报,2017,39(6):46-49.
被引量:6
5
刘协宗.
刍议传统花香铁观音制作工艺[J]
.福建茶叶,2020,42(1):11-11.
被引量:2
6
辛董董,李东霄,张浩.
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216-224.
被引量:39
7
吴光兴,吴军,康金丽.
闽北乌龙茶出口创汇体系建设——以建瓯龙兴茶叶有限公司为例[J]
.福建茶叶,2022,44(10):27-29.
8
吕小菊.
清香型铁观音的制作工艺探讨[J]
.福建茶叶,2023,45(4):16-18.
被引量:1
9
黄宝贵.
铁观音荒野茶制作新工艺及其品质表现[J]
.东南园艺,2024,12(1):30-36.
1
吴光明.
‘福佑’佛手瓜不同定植期对比试验[J]
.农学学报,2014,4(1):64-66.
被引量:3
2
王隆都.
闽中山区垅田杂草的治理[J]
.杂草科学,1997,15(3):35-36.
3
曾昭镇.
发展闽中山区中药材生产[J]
.技术开发与引进,1998(1):11-12.
4
廖燕俸.
闽中山区再生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控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2014,32(2):36-37.
被引量:1
5
林仙集.
闽中山区稻瘿蚊发生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J]
.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6):11-12.
被引量:1
6
陈永柳,罗义航.
闽中山区不同栽培模式的效益[J]
.农业技术经济,1996(6):60-62.
7
叶五二.
闽中山区春黄瓜品种比较试验[J]
.现代园艺,2007,30(3):9-10.
被引量:2
8
肖庆泉.
木薯套种不同作物栽培技术初探[J]
.福建农业科技,2010(1):27-28.
被引量:13
9
池仰坤.
茶园土壤定向培肥试验初报[J]
.茶叶科学技术,2010(1):16-17.
被引量:6
10
杨朝磅.
福两优366在闽中山区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2012,30(3):37-38.
被引量:1
福建茶叶
201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