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集体良知、价值理性与知识社会学 被引量: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意识形态作为广为存在的社会事实,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社会学领域中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分析范式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分析范式都非常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学研究。曼海姆则更加明确地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倡导确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知识社会学。意识形态的真实性与重要性使我们相信,在当代语境下为这个两个世纪以来发生复杂变化的术语确立社会学的研究立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吴海琳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6-122,共7页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政治意识形态安全与意识形态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项目号:05JZD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吴海琳,1978年生,社会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44页.
  • 2[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9、210、23页.
  • 3[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2-34页.
  • 4[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57、78、82、307 页.
  • 5[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2.
  • 6[英]大卫·麦克里兰著,孔兆政等译.《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7[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锸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 8A.Maclntyre,Against the Self-Images of the Age,Duckworth,1971,p.5.
  • 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263页.
  • 10Geuss,R.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Haberm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p.13-14.

同被引文献2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