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效应
被引量: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交流、互动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也使青少年从中受益,但同时也受到网络社会化自身的局限与副作用,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
李晨光
机构地区
东北财经大学
出处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第4期120-121,共2页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社会化
负效应
分类号
G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2
1
彭先桃,汤舒俊.
论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重建[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93-95.
被引量:3
2
许传新,许若兰.
近十年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6):44-48.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徐瑞萍.
试论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
.探求,2005(2):76-78.
被引量:7
2
余祖伟.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8(1):13-15.
被引量:3
3
王卫.
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J]
.青年研究,1999(12):10-14.
被引量:72
4
风笑天,孙龙.
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
.青年研究,1999(12):15-19.
被引量:62
5
张玮.
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虚拟社会化[J]
.电化教育研究,2004,25(10):24-25.
被引量:4
6
张光辉,张红霞.
论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政府对策[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06-109.
被引量:8
7
风笑天.
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2005(3):1-8.
被引量:37
8
江忠.
困境与出路:论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64-65.
被引量:6
9
李庆广.
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J]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117-119.
被引量:11
10
田国秀,闫小鹤.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
.思想教育研究,2006(3):21-24.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
9
1
王芳.
断裂与整合:网络社会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嬗变及其应对[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11-15.
被引量:10
2
刘运山.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与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9):95-97.
被引量:1
3
江敏.
青少年独处能力的培养[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121-123.
被引量:1
4
王玲宁.
新媒介环境下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2010(10):40-47.
被引量:3
5
刘杰文.
论信息化时代公民网络道德的培养[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25):166-167.
被引量:3
6
姬文芳,仪建红.
青少年迷恋虚拟社区原因分析[J]
.黑河学刊,2013(1):183-184.
7
林军伟,张元.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教育模式设想[J]
.神州,2012(35):99-99.
8
周敏,张婧.
从“指尖产品”到“代入平台”:试论儿童社会化背景下儿童数字出版物的发展[J]
.科技与出版,2015(5):93-97.
被引量:1
9
曹晓媛.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消弭路径[J]
.教育评论,2016(4):98-10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48
1
韩兵.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浅议[J]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19(3):101-102.
被引量:1
2
高梅红.
试析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82-83.
被引量:1
3
任丽萍.
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2):100-103.
被引量:6
4
岳朝娟.
网络双重影响与对青少年的引导[J]
.新闻爱好者,2006(08S):42-43.
被引量:1
5
胡美如.
正视网络文化影响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4):41-44.
被引量:4
6
胡泳.
比特城里的陌生人[J]
.读书,2007(9):40-49.
被引量:12
7
张 .五道杠,大人的病[N].北京晚报,2011-05-04.
8
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9
郑波.网络事件中的从众分析--以典型网络事件为例[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10
邢虹.“穿越小说”成出版界新宠[N].南京日报.2007-07-18(9).
引证文献
10
1
隋幸华,鲁涛.
从网络盛行的“穿越小说”看当下青少年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7):16-18.
被引量:7
2
王丹.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53-54.
被引量:1
3
涂绪谋.
论网络穿越小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22-26.
被引量:12
4
李江璐,常连玺.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
.职业时空,2011,7(8):180-181.
5
周立春.
从“五道杠”事件看网民的从众效应[J]
.东南传播,2011(10):34-35.
被引量:2
6
刘冬雪.
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7):129-130.
被引量:3
7
白文会.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浅议[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39-41.
8
聂玥.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商,2015,0(32):282-282.
9
刘武成.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
.青年与社会,2019,0(20):192-193.
10
徐方桐.
从网络流行用语看社会情绪变化[J]
.今传媒,2022,30(6):154-15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李凡.
网络玄幻、穿越小说的审美取向与青少年心理的关联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249-249.
2
彭红艳.
透视女大学生“穿越热”背后的“灰姑娘”情结[J]
.当代青年研究,2012(4):76-80.
3
骆桂峰.
网络穿越小说的女性心理意识分析[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6):55-57.
被引量:2
4
陈娅芝.
网络言情小说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5):63-66.
被引量:1
5
张杏杏,东方蔚龙,赵玉婷.
网络小说成瘾研究综述[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28-29.
被引量:8
6
黄伟亮.
网络环境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2013(9):143-143.
被引量:1
7
黄健.
从“清穿”小说看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77-81.
被引量:1
8
吕游.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5):132-134.
被引量:1
9
高青芝.
网络穿越剧中穿越人物形象特点及成因探析[J]
.新闻知识,2014(4):82-83.
10
戴婕.
论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9(2):89-92.
被引量:1
1
李蕖.
思想教育主体在网络中的虚拟性[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12):257-259.
2
左伟清.
试论网络社会化与思想教育工作创新[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3):24-27.
3
刘亚楠,王朋娇.
社会性软件激发网络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J]
.中小学电教(综合),2008(10):34-36.
4
侯琳琳,李玉斌,杨小堂.
社会性软件在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学习中的应用探究——以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生为例[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4):55-57.
被引量:1
5
杨敏,卢成林.
社会性软件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20(3):66-68.
被引量:14
6
邢若南,项国雄,袁玖根.
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J]
.中小学电教(综合),2006(1):6-9.
被引量:10
7
刘平.
网络环境与电大计算机实验室发展[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1):82-83.
8
鲁培康.
Web2.0,营销沟通的力量[J]
.销售与市场,2008(13):6-6.
9
程正彪,赵江平,陈跃辉.
论跟进网络社会化教师信息的素养[J]
.求索,2004(9):169-170.
被引量:2
10
罗榜伟,王佑镁.
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应用模式及其案例分析[J]
.中小学电教(综合),2008(7):52-55.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