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48,44,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4
-
1凌山.一个翻译家的脚印——关于董秋斯的翻译[J].上海文学,2004(3):82-86. 被引量:11
-
2董秋斯.《鲁迅与翻译》[J].翻译月刊,1949,(2).
-
3《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0-386页.
-
4董秋斯.《翻译工作中的汉语规范化问题》,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共引文献11
-
1汪庆华,银云忠,李晓兰.意识形态对董秋斯翻译选材的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1):54-55.
-
2何飞.显形的译者——董秋斯文学翻译思想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334-336. 被引量:2
-
3汪庆华.董秋斯与译作《大卫·科波菲尔》——意识形态操控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10):132-133.
-
4吴微.桐城文章的“别样风景”--以严复、林纾的翻译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2):15-29. 被引量:5
-
5汪庆华.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论董秋斯的翻译实践[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55-57. 被引量:3
-
6徐妍.董之林的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综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19-25.
-
7汪庆华.传承中国译论的“再创作者”——董秋斯翻译思想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3):147-150. 被引量:1
-
8崔洁.董秋斯翻译成就探微[J].科教导刊,2011(26):225-225.
-
9卢贞媛.从目的论看董秋斯的翻译方法[J].海外英语,2011(10X):208-209.
-
10陈莹.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0):45-48.
同被引文献22
-
1余振.读飞白第二篇《译诗漫笔》漫笔[J].外国文学研究,1984,6(1):20-26. 被引量:1
-
2罗国林.风格与译风[J].中国翻译,1996(2):23-26. 被引量:19
-
3飞白,熊辉.诗海一生——飞白先生访谈录[J].红岩,2012(S1):5-21. 被引量:4
-
4何飞.显形的译者——董秋斯文学翻译思想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334-336. 被引量:2
-
5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23(4):30-33. 被引量:123
-
6凌山.董秋斯与翻译工作[J].俄罗斯文艺,2000(2):75-76. 被引量:2
-
7郑贞.思索着的“再创作者”——董秋斯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简介[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55-60. 被引量:3
-
8傅守祥.市场经济时代的译海冲浪——新时期浙江翻译文学探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3):71-77. 被引量:2
-
9马轶.目的论:决定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3):85-87. 被引量:8
-
10凌山.一个翻译家的脚印——关于董秋斯的翻译[J].上海文学,2004(3):82-86. 被引量:11
-
1张海生.张天翼:鲁迅小说风格的传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29-36. 被引量:2
-
2柏杨称小说创作受益于鲁迅[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8(2):3-3.
-
3王震亚.台湾小说中的鲁迅影响[J].小说评论,2007(6):92-96.
-
4袁国兴.乡土文学?鲁迅风?——对中国现代文学初期一个小说群体创作倾向的再认识[J].文学评论,2006(5):34-40. 被引量:6
-
5许金龙.始自于绝望的希望——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鲁迅影响之初探[J].作家,2010(15):16-18. 被引量:1
-
6古大勇.略论鲁迅影响下的1990年代后杂文随笔创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35-39.
-
7殷宏霞.鲁迅对台静农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5):33-35.
-
8袁荻涌.鲁迅论果戈理[J].凯里学院学报,1995,19(2):29-33.
-
9马海娟,冉思尧.浅析鲁迅对萧军《第三代》创作的影响[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2(7):49-51. 被引量:1
-
10贺常颖.从《呼兰河传》看鲁迅对肖红创作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7(4):47-4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