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
被引量:
3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类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则如日中天,而苏轼在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值得重视。虽然苏轼之后善于吟咏饮食主题的诗人代不乏人,但就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而言,苏诗取得的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当我们探索古代诗歌在题材走向上的发展脉络时,当我们评价苏轼对古典诗学的独特贡献时,饮食类的主题是一个独特的重要视角。
作者
莫砺锋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5,共12页
关键词
诗歌史
陶渊明
苏轼
饮食题材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简介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发表过专著《江西诗派研究》等。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201
引证文献
30
二级引证文献
221
参考文献
30
1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六,《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87页.
2
《舜典》,《尚书正义》卷三,第130页.
3
《礼记·礼运》.《十三经注疏》页1418.中华书局.1980.
4
《毛诗正义》卷六,《十三经注疏》,第374页.
5
《毛诗正义》卷八,《十三经注疏》,第388页.
6
金启华.《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71页.
7
张少康.《文赋集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8
陶必铨.《萸江诗话》,《陶渊明集校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9
《读陶诗》,《剑南诗稿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7页.
10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陶渊明集校笺》,第337页.
共引文献
29
1
曹虹.
言意之辨与辞赋创作[J]
.文学遗产,2004(4):14-22.
被引量:1
2
陶礼天.
“味外之旨”说——司空图“诗味”说新论[J]
.中国文化研究,2003(4):115-126.
被引量:6
3
张晶.
灵性与物性[J]
.社会科学战线,2006(2):120-127.
被引量:5
4
杨天保,徐规.
命名与误读——基于王安石学术称谓流变史的语义学发现[J]
.中州学刊,2006(5):190-194.
被引量:1
5
邱国勇.
论孔子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
.学术论坛,2006,29(10):61-63.
被引量:1
6
于景祥.
直觉体悟式的创作思维——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J]
.文艺研究,2007(4):78-82.
被引量:3
7
徐丹.
语言类型研究与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43-47.
被引量:3
8
楚树龙,王青.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2):33-41.
被引量:13
9
张守军.
传统经济思想的社会和谐目标[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9(3):73-77.
被引量:1
10
孙明君.
陆机《文赋》创作论中的士族意识[J]
.文学评论,2008(4):108-111.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201
1
史笑添.
从奇想恣肆到儒家文学批评——苏轼饮食书写的渊源、表现与意义[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1):264-285.
被引量:1
2
王晓明,杨庆祥.
历史视野中的“重写文学史”[J]
.南方文坛,2009(3):79-87.
被引量:32
3
张如安.
愤将禽语寄悲情——禽言诗论略[J]
.中国韵文学刊,2002,16(2):71-75.
被引量:6
4
瞿明安.
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深层结构[J]
.史学理论研究,1997(3):116-124.
被引量:9
5
祁和晖.
王昭君籍贯族属异说[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6(1):48-55.
被引量:5
6
瞿明安.
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思维方式[J]
.中华文化论坛,1999(1):63-66.
被引量:8
7
万建中.
中西饮食习俗差异论[J]
.民俗研究,1995(2):3-7.
被引量:12
8
周伟民.
流放者的心路历程——苏轼在海南[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0(2):37-44.
被引量:3
9
陈继明.
苏轼在琼州的生活及创作[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5(3):110-114.
被引量:3
10
邹志勇.
苏轼人格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9(1):36-41.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0
1
史笑添.
从奇想恣肆到儒家文学批评——苏轼饮食书写的渊源、表现与意义[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1):264-285.
被引量:1
2
崔颖.
苏轼饮食行为诗艺术特征研究[J]
.参花(下),2013,0(4):63-65.
3
仇立平,肖日葵.
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获得--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11(6):121-135.
被引量:166
4
周裕锴.
“六根互用”与宋代文人的生活、审美及文学表现——兼论其对“通感”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2011(6):136-153.
被引量:31
5
万燚,欧阳俊杰.
东坡赋与中国酒文化[J]
.中华文化论坛,2013(4):106-114.
被引量:2
6
曹逸梅.
中唐至宋代诗歌中的南食书写与士人心态[J]
.文学遗产,2016(6):68-77.
被引量:13
7
方星移.
论苏东坡黄州期间的饮食文学[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6):37-42.
被引量:2
8
朱付利.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4):63-75.
9
石润宏.
论陶渊明的植物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0(1):62-72.
被引量:1
10
程尚云.
苏轼的饮食书写及其文化意蕴[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5):59-63.
二级引证文献
221
1
刘泽华.
论“六根互用”与两宋题画诗的通感艺术[J]
.艺术学界,2021(2):81-101.
2
吴贤华,张和平.
何时当班干部更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J]
.上海教育科研,2021(4):18-24.
被引量:3
3
谢永祥.
阶层再生产的文化资本机制[J]
.上海教育科研,2021(3):5-11.
被引量:7
4
程诚,任奕飞.
求助悖论:疾病众筹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J]
.社会,2022,42(1):124-156.
被引量:20
5
章红霞,邵悦,雷光勇.
文化资本与企业创新——基于科举传统视角[J]
.会计论坛,2021(2):142-164.
被引量:1
6
李珂涵,逯苗苗,孙涛.
父辈社会经济地位对子代教育获得及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J]
.东岳论丛,2021,42(5):47-58.
被引量:8
7
刘浩,钱民辉.
谁获得了教育——中国教育获得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8):9-19.
被引量:18
8
吴愈晓.
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J]
.社会,2012,32(4):112-137.
被引量:167
9
金桥.
上海居民文化资本与政治参与——基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12(4):84-104.
被引量:42
10
吴愈晓.
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
.中国社会科学,2013(3):4-21.
被引量:271
1
蒋含璐.
论周作人小品文中的美食情结[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2-124.
被引量:2
2
陈洪,冯军赫.
论“诚斋体”中的饮食题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5):43-47.
被引量:1
3
崔颖.
苏轼饮食题材诗艺术特征研究[J]
.青春岁月,2013,0(8):6-7.
4
许秀莲.
饮食题材——杜甫草堂诗中心态之体现[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3):47-50.
被引量:1
5
苏文煜.
莫泊桑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0,27(3):80-85.
6
于祎.
“馋”:饮食散文随笔中的北京文化之真性情[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24):26-27.
7
孙航.
我以葱和绿萝为师[J]
.人力资源,2012(9):82-83.
8
许锡强.
人物命名中的“拆字”现象[J]
.阅读与写作,2009(10):35-35.
9
刘建东.
心动言情嗜撰联[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11(9):1-1.
10
马红英.
梦开始的地方[J]
.师范教育,2004,0(1):42-43.
文学遗产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