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土经济》
1998年第6期11-13,共3页
Territorial Economy
同被引文献53
-
1张京祥.试论中国城镇群体发展地区区域/城市管治[J].城市问题,1999(5):44-47. 被引量:23
-
2陈钊.行政边界区域刍论[J].人文地理,1996,11(4):45-48. 被引量:68
-
3钟萍.晋、陕、蒙接壤区农牧结构的演变[J].古今农业,1994(2):84-90. 被引量:1
-
4张河清.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圈的初步设想[J].经济地理,2004,24(4):556-559. 被引量:42
-
5吴世淼,蔡凌寒.浅析边界地区治安问题及对策[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4):74-75. 被引量:1
-
6林高峰.闽浙边界文化的构成与开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97-100. 被引量:7
-
7魏后凯.《行政区边缘经济论》评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12-112. 被引量:30
-
8陈治谏.川滇黔接壤地区总体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3):193-199. 被引量:4
-
9王培县,宁艳丽.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合作战略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5(2):58-59. 被引量:4
-
10董晓峰,屠锦敏,张勤,张兵.区域开发与城镇发展管治研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管治规划”模式探讨[J].城市规划,2005,29(4):18-22.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74
-
1解芳芳,赵迎雪,方煜,石爱华.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地区的规划及发展路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22(S01):28-34. 被引量:6
-
2王燕超,马晓冬,边美婷.基于DEA的苏北与鲁南地区经济效率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50-54. 被引量:5
-
3冷志明,易夫.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怀化个案[J].人文地理,2008,23(3):74-78. 被引量:18
-
4王义民,李文田.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15-19. 被引量:16
-
5张虎,朱传耿.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乡镇经济,2008,24(8):47-52. 被引量:1
-
6王兴平.省际边界小城镇整合发展策略研究--以苏皖边界小城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23(10):46-53. 被引量:13
-
7陈东,杨效忠.资源非优型边界旅游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霍邱县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155-159. 被引量:5
-
8车冰清,朱传耿,杜艳.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6-8. 被引量:3
-
9唐娟,马晓冬,朱传耿,钱程.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5):18-23. 被引量:24
-
10唐娟,马晓冬,徐珣,朱传耿.淮海经济区内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3):70-73. 被引量:3
-
1叶荣强.淮海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J].档案与建设,2012(10):37-39. 被引量:3
-
2陈烨.武陵地区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特色产业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39-41.
-
3陈烨,王开才.产业集群是武陵地区工业化的有效途径[J].市场论坛,2009(3):55-57.
-
4陈烨,杨秀奎.论武陵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J].市场论坛,2008(6):25-27. 被引量:2
-
5章治文.近靠四市 远联江海 振兴襄樊经济[J].学习与实践,1985(9):27-28.
-
6陈烨,樊友国.武陵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J].市场论坛,2009(1):23-24.
-
7刘必成,盛宝康.淮海经济区区域发展思路[J].大陆桥视野,2008(8):45-46.
-
8朱读稳.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安庆追赶跨越[J].江淮,2010(2):17-17.
-
9安树伟.晋陕蒙接壤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省神木县为例[J].国土开发与整治,2002,12(1):19-25. 被引量:2
-
10叶嘉安.1997年回归与港深管理线[J].地理学报,1997,52(3):207-219.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