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体教结合模式探析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及逻辑分析法,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体教结合的内涵,我国体教结合的发展成就和不足之处,从科学发展观理念下发展体教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作者
于霞
王廷俊
机构地区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164,共3页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体教结合
发展阶段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作者简介
于霞,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王廷俊,大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10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4
1
史康成.
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
.中国体育科技,2002,38(7):3-7.
被引量:23
2
卢志成,刘华荣,裴琨.
“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6):7-8.
被引量:41
3
“体教结合”是21世纪我国业余训练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
.少年体育训练,2000(1):6-8.
被引量:2
4
杨烨.
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61-64.
被引量:50
二级参考文献
9
1
马宣建.
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1-5.
被引量:127
2
虞重干.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19-22.
被引量:110
3
高雪峰.中国2010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2-3.
4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6.
5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6
钟秉枢;梁栋;于立贤.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持续发展,2003.
7
杨再淮,俞继英.
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1-4.
被引量:115
8
蒋贤俊,冯利正.
对学校课余训练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探索与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1):70-73.
被引量:38
9
韩会君,徐建牛,吴武彪.
广东省实施“体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6-8.
被引量:59
共引文献
110
1
丁永玺,张迎迎.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4):380-384.
被引量:5
2
唐举.
中国球员的职业道德应从小培养[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z1):248-250.
3
陈森兴.
竞技体育“训科医”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10-11.
被引量:10
4
陈颖川,吉建秋.
论道德视野中的职业球员价值取向[J]
.福建体育科技,2002,21(4):1-2.
被引量:3
5
付哲敏.
对甲级队排球教练员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81-83.
被引量:3
6
于文谦,牛静.
谈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J]
.体育与科学,2002,23(2):40-42.
被引量:25
7
成会君,徐亚青,王森.
制度是推动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J]
.体育学刊,2005,12(2):10-12.
被引量:3
8
何培森,丛湖平.
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21-24.
被引量:13
9
周映春.
我国“体教结合”系统工程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3-16.
被引量:19
10
陈道裕,周奕君,陈显健.
“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体育科学,2006,26(1):82-85.
被引量:61
同被引文献
23
1
黄桑波,李建国.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教结合”模式调整探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42-44.
被引量:19
2
马志和.
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13(5):19-20.
被引量:67
3
贺新奇,倪向利.
后奥运时代我国举国体制的完善方向[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5-8.
被引量:6
4
阳艺武,刘同员.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
.体育学刊,2009,16(5):45-48.
被引量:59
5
李安娜.
体教结合中的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J]
.体育学刊,2009,16(9):60-62.
被引量:5
6
陶然成,龚波,何志林,杨学军.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0):86-89.
被引量:21
7
胡小明.
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
.体育科学,2011,31(6):5-9.
被引量:78
8
张雄.
美国高等教育中“教体融合”模式初探[J]
.江苏高教,2012(3):154-155.
被引量:14
9
曹杰,王凯珍,郑晓鸿.
美国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6-10.
被引量:18
10
胡小明.
中国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打开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性瓶颈[J]
.体育与科学,2013,34(1):26-27.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1
1
潘愚非,平远,张俊,黄静.
我国体教融合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21,40(9):840-84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史文亚,蒙军,王松.
基于CiteSpace对我国2012—2022年体教融合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体育视野,2023(4):4-6.
2
梁伟豪.
竞技体育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8):152-154.
3
雷欣,兰坤,曹钰.
基于Citespace太极拳研究动态与热点可视化分析[J]
.武术研究,2022,7(5):18-21.
被引量:2
4
周生辉,肖方威.
我国体教融合政策的执行困囿与纾解路径——基于史密斯政策模型[J]
.湖北体育科技,2022,41(12):1087-1090.
被引量:1
1
李方玉.
泸州市城区幼儿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J]
.体育世界,2016(2):95-97.
被引量:5
2
李玫红,佘德峰.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7):99-102.
被引量:2
3
秦素玲,卢红振.
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
.中州大学学报,2015,32(3):94-97.
被引量:1
4
刘铁军.
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成功体育课的重要因素之一[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1):86-86.
5
薛晶,张娅,韩芳.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9):161-165.
被引量:19
6
刘建中,秦蔷蔷.
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J]
.职业时空,2009,5(11):175-176.
被引量:2
7
徐沛然.
对我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初步探讨[J]
.嘉兴学院学报,1985,6(1):35-41.
8
杜玉萍.
素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若干问题探讨[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16(3):57-59.
9
袁福臣.
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创新能力[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6):166-167.
被引量:1
10
郑毅龙.
关于漳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分析[J]
.经贸实践,2015,0(12X):263-263.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