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鄂北岗地玉米生产潜力及配套增产措施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分析了鄂北岗地玉米的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指出植株整齐度差、生长发育不平衡是鄂北岗地玉米生产存在的最大问题,介绍了玉米配套增产措施,以期为鄂北岗地玉米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
方遵超
李有明
机构地区
湖北省襄樊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0期96-97,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玉米
生产潜力
增产
栽培技术
鄂北岗地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作者简介
方遵超(1962-),男,湖北襄樊人,农艺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4
1
朱雪志.
稻田春播杂交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5):1078-1081.
被引量:16
2
杨永强,弓晓峰.
玉米区域试验田整齐度差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
.种子世界,2004(3):24-25.
被引量:3
3
张进忠.
千公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03,42(2):30-30.
被引量:6
4
高杰.
灵璧县玉米生产机械化推广工作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3):247-247.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岳尧海,周小辉,杨贤成,任军,刘俊英.
夏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4,12(4):21-22.
被引量:64
2
邓小华,陈冬林,陈晖,刘善臣.
湘南丘陵山区玉米引种稻田春播栽培[J]
.种子,2005,24(3):68-69.
被引量:8
3
李春霞,苏俊,钟占贵,龚士琛,宋锡章,张瑞英,张坪.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1996,4(1):35-38.
被引量:63
4
张健,张兴端,晏庆九,霍仕平,余志江,向振凡,张芳魁,彭方明,熊闻霞,陈克富.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
.玉米科学,2006,14(5):52-55.
被引量:49
5
邓小华,周冀衡,李晓忠,陈新联,肖汉乾,杨虹琦.
烤烟质量与焦油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6):850-854.
被引量:60
6
邓聚龙.灰色系统与农业[J].山西农业科学,1985,(5):34-37.
7
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8
唐海涛,张彪,林勇,叶国成,陈宛秋.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7,20(5):912-916.
被引量:34
9
尹丽侠,苏雪梅,冯国强,李婧实,王文颇.
冀东地区夏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22(1):30-34.
被引量:7
10
刘唐兴,屠乃美,罗红兵.
灰色关联分析在糯玉米品种筛选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7-9.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23
1
李有明,席梅,汤三明.
湖北省夏玉米生产发展思考[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932-2934.
被引量:7
2
栾素荣,王占廷,李青松.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115-116.
被引量:54
3
李有明.
襄阳市玉米生产发展建议[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6):191-192.
被引量:1
4
张华求,成明超,钱伯洲.
滨海县玉米生产机械化推广优势及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1):75-75.
5
赵禹凯,王显瑞,张立媛,赵敏,李书田.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2):21-23.
被引量:19
6
赵禹凯,王显瑞,张立媛,李书田.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吉林农业科学,2014,39(2):9-12.
被引量:28
7
张立媛,杨恒山,王显瑞,琦明玉,赵敏.
10个糜子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种子,2014,33(11):68-69.
被引量:17
8
孟艳春.
浅谈辽宁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4(14):172-173.
被引量:2
9
王洪预,李秋祝,曹宁,潘洪玉,闫振辉,陈勇,马慧娟,崔金虎.
吉林省机播密植春玉米田间保苗率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2015,40(1):5-9.
被引量:1
10
徐箐.
浅谈玉米种植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
.农民致富之友,2015(12):63-63.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21
1
宋凤斌,李晓明,朱乃芬.
玉米高产群体适宜株行距的研究宋凤斌;李晓明;朱乃芬[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2,14(S1):39-45.
被引量:7
2
张永科,孙茂,张雪君,吴金平,何仲阳,马永平.
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Ⅱ.行距对玉米产量和营养的效应[J]
.玉米科学,2006,14(2):108-111.
被引量:36
3
赵松岭,李凤民,张大勇,段舜山.
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J]
.生态学报,1997,17(1):100-104.
被引量:149
4
Grassini P,Thorburn J,Burr C,et al.High-yield irrigated maize in the Western US corn belt:I.On-farm yield,yield potential,and impact of agronomic practices[J].Field Crops Research,2011(120):142-150.
5
叶长青.
鄂北岗地万亩夏玉米亩产500公斤栽培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1990(5):8-10.
被引量:2
6
李有明,章承兵,席梅.
从提高整齐度入手优化玉米栽培技术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2009(1):86-87.
被引量:2
7
展茗,赵明,刘永忠,徐尚忠.
湖北省玉米产需矛盾及提升玉米生产科技水平对策[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4):802-806.
被引量:27
8
陈传永,侯玉虹,孙锐,朱平,董志强,赵明.
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J]
.作物学报,2010,36(7):1153-1160.
被引量:198
9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李耕,董树亭,张吉旺,王敬锋.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被引量:287
10
李有明,席梅,汤三明.
湖北省夏玉米生产发展思考[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932-2934.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5
1
孙永霞.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郑单136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2023(3):28-31.
被引量:1
2
李有明,席梅,汤三明.
湖北省夏玉米生产发展思考[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932-2934.
被引量:7
3
李有明.
襄阳市玉米生产发展建议[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6):191-192.
被引量:1
4
张婧梅,张燕青,贾筱文,张娟丽,李官民.
宝鸡市夏玉米生产潜力及增产途径[J]
.现代农业科技,2013(22):53-53.
5
曹鹏,李有明,羿国香,李新彦.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郑单136’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2015,5(6):1-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贾燕风,魏党振,李保托.
玉米新品种锦绣26的主要农艺性状适应性分析[J]
.基层农技推广,2023(9):13-18.
2
李有明.
襄阳市玉米生产发展建议[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6):191-192.
被引量:1
3
周晶,吴海涛,丁士军,朱超.
秸秆资源收获季节性及其能源供应持续性分析[J]
.资源科学,2011,33(8):1537-1545.
被引量:10
4
展茗,张胜,李建鸽,赵明,葛均筑.
湖北省不同时期玉米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3-68.
被引量:8
5
段震宇,张小伟,王婷,桑志勤,王友德,陈树宾,郭斌,李玉梅.
不同入水期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0):62-66.
被引量:8
6
段震宇,王婷,桑志勤,王友德,陈树宾,郭斌,李玉梅,张小伟.
不同栽培模式下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J]
.草业科学,2018,35(4):891-899.
被引量:14
7
肖玮钰,张丽文,刘志雄,邓环,邓爱娟.
湖北省夏玉米适播期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3):36-45.
被引量:6
8
许海良,陈威,吴占清,吴欣,刘素玲.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开青1号农艺性状及生物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20(9):56-59.
被引量:1
9
罗真,汤颢军,赵耀,陶猛,罗珍美.
襄阳市夏玉米生产现状调查及结构调整建议[J]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7):28-30.
被引量:3
10
杨航,于二汝,向依,李慧琳,奉斌,魏忠芬.
宽窄行种植对紫苏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农技服务,2020,37(9):28-29.
被引量:3
1
王新颖.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3(6):91-92.
2
杨海燕.
旱薄地夏玉米增产技术探讨[J]
.河南农业,2005(5):20-20.
3
王录科,关利民,冯海平,王惠萍,张玉礼,王东,乔付彬.
不同玉米收获期对千粒重的影响试验研究[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9):40-40.
被引量:4
4
王军,呼延宏.
浅谈春玉米高产创建五大关键技术[J]
.农技服务,2016,33(8):54-54.
5
李鸿池,高瑞波.
夏玉米创高产一增四改是关键[J]
.现代农村科技,2009(3):14-14.
6
高维明.
安兴村的优化梯田配套增产措施[J]
.中国水土保持,1994(8):38-39.
7
张强,杨贤为,黄朝迎.
近30年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1995,16(6):19-23.
被引量:43
8
欧昌梅.
杂交玉米新组合品比试验总结[J]
.遵义科技,2004,32(1):15-19.
9
刘德安.
化控密植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62-63.
10
李建永.
“两深一精技术”推广效果受欢迎[J]
.河北农机,2014(6):19-19.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 第2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