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的根基处造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马克思把语言也导向生存之维来理解。与传统形而上学对语言的理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语言乃是现实的、感性的意识;语言作为人对存在本身的一种前概念、前逻辑地领悟和把握的凝结,它表明的是人的本己的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语言是历史的,因为语言根植于感性活动中人的存在的历史展开;说人生存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中,实际上就是说人生存于语言的世界中;语言之所以是人自己的存在,是因为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出处
《唯实》
2009年第10期31-36,共6页
基金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课题"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对马克思存在论哲学思想的探析"(2008YBB12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闫慧远(1975-),女,河南许昌人,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哲学;
刘兴章(1962-),男,湖南桑植人,哲学博士,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