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死。医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让人类死亡时的痛苦有某种程度的减轻,但由于目前科学家对人死后的情形仍无法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无法找到有效方式帮助亡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作者
彭兰闵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15,共11页
The Voice of Dharma
关键词
死亡教育
《存在与时间》
佛教
念佛
海德格尔
相关学科
哲学家
心理学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1
Michael Yen,尹立.
分析心理学对《西藏度亡经》的解读[J]
.宗教学研究,2005(4):59-63.
被引量:3
2
[释]印光著述,张育英校.印光法师文钞[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
(美)索甲仁波切(SogyalRinpoche)著,郑振煌.西藏生死之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二级参考文献
7
1
孙景风译.《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喇荣佛网》,网址:http://www.larong.com/larong/zyjs/.
2
荣格《《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东洋冥想的心理学》,杨儒宾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1月.
3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
4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集》,车文博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392页.
5
方迪:《微精神分析学》,尚衡译,三联书店1993年5月.
6
荣格.《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之《试论<涅槃道大手印瑜珈法要>》,杨儒宾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31~132页.
7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57页.
共引文献
2
1
钱光胜.
试论《西藏度亡经》与敦煌写本《阎罗王授记(十王)经》的关系[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105-110.
2
原军超.
藏传佛教对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J]
.法音,2016(6):10-1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0
1
赵超.
“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上)[J]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1):50-55.
被引量:12
2
周维平.
敦煌道教钩玄[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8-94.
被引量:1
3
吴崇恕,李守义.
《二十四孝》与《孝经》的关系及其扬弃[J]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4):10-13.
被引量:8
4
姚惠.
浅论中国人的死亡心态对古代戏剧文学的影响[J]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2):44-46.
被引量:1
5
谭玉兰.
珍惜生命:当代生存观的觉醒——青少年生命教育思考[J]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4-8.
被引量:1
6
郑炳林,屈直敏.
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J]
.敦煌学辑刊,2006(2):91-101.
被引量:1
7
[美]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导读[M].刘安云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
8
资料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玉树州人民政府网.http://www.qh.xinhuanet.corn/misc/2008--02/28/content一12571123.htm.
9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译序[M].高斯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22.
10
[美]杨庆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范丽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3.
引证文献
4
1
曹辉林,于飞.
宗教对灾难的回应——以玉树“4·14”和日本“3·11”地震为例[J]
.青海社会科学,2011(3):133-138.
被引量:6
2
陈世超.
由“死”观“生”的老年人死亡教育研究[J]
.当代继续教育,2013,31(3):26-28.
被引量:4
3
张井富.
对青少年进行自然生命教育势在必行[J]
.学园,2014(23):192-193.
4
李润强.
论敦煌文化中人生哲学思想的融通[J]
.敦煌研究,2023(3):118-124.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魏伟,张轲,周婕.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综述及展望:基于“人、事、时、空”视角[J]
.地球科学进展,2020,35(1):26-37.
被引量:15
2
杨眉.
藏区精神信仰的灾难应对功能[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5,27(2):8-11.
被引量:1
3
张舒婷,尹朝琳,余甜甜,张元群,杨晶晶,蔡春连,金昌德.
我国城市居民对安宁死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458-460.
被引量:11
4
李春朝,李真,张辉,杨凤池.
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系统回顾[J]
.中国医药导报,2017,14(5):178-180.
5
周星.
现代中国的“亡灵”三部曲——唐山、汶川、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悼念、祭祀与超度问题[J]
.民俗研究,2017(4):96-108.
被引量:5
6
侯继广,李一民,米玛曲多.
尼泊尔地震中日喀则市医疗救援工作的组织与分析[J]
.西藏科技,2017(7):5-7.
7
陈倞倞,肖昌亮,周玲,倪凤,唐巧玲,李钦楠.
老年病房人文护理整合模式构建的质性研究[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9,32(4):271-276.
被引量:1
8
侯光辉,郑桂贤,邱国良.
应对公共危机的信心符号如何生产--基于火神山医院建设“慢直播”的分析[J]
.江汉论坛,2021(8):27-34.
被引量:4
9
郑榕,陈振中.
我国老年生命教育研究的多维探析:历史回顾与未来图景[J]
.中国成人教育,2024(6):3-10.
10
能继峰.
地震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4.14地震”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2015,0(12):22-23.
1
龙树菩萨,鸠摩罗什.
佛言祖语[J]
.法音,2010(4):1-1.
2
佛方祖语[J]
.法音,2000(8):1-1.
3
圆通三慧大斋坛前教诫仪文[J]
.藏外佛教文献,2008(3):69-73.
4
道敏.
缘起即成永恒[J]
.佛教文化(北京),2003,0(6):43-43.
5
为什么称女僧人为“尼姑”[J]
.文史博览,2007(11):34-34.
6
李志农,邓云斐.
抗拒阈限:“中阴得度”观下的羌姆法舞研究——基于云南迪庆东竹林寺的调查[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32-37.
被引量:2
7
钱冠连.
人自称、人被称与物被称[J]
.外语学刊,2010(2):1-6.
被引量:15
8
张慕林.
提高非母语“习得度”的研究[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8):47-49.
9
王海冬.
萨满教对人类死亡恐惧的消解[J]
.民间文化论坛,2011(6):64-68.
10
夏丏尊.
李叔同: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J]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0(9):19-20.
法音
2009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