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19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认知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里,描写乡村女性的作品蔚为壮观,涌现了一幅幅"乡村妇女生存百态图"。这种自觉的描绘与抒写,既反映了时人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汇下的乡村生存哲学的认同,又潜藏着创作者对1930年代史碑还原的自觉,并最终指向女性意识和精神的复苏与回归。
作者 王爱军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64-367,共4页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作者简介 王爱军(1977-),男,江苏徐州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现代小说等研究。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二级参考文献22

  • 1师陀.《马兰》成书后录.文艺杂志,1943,(3).
  • 2埃·弗洛姆.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0).
  • 3王西彦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 4杨剑龙.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 5雪峰文集·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 6叶雪芬.叶紫研究资料[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 7张天翼文集:第9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1).
  • 8萧军.我的童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0).
  • 9[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童年时代的一个记忆.《诗与真》中的童年回忆[A].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 10贺智利 王春惠.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新论.榆林高专学报,1997,(5).

共引文献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