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前沿》
1997年第10期39-41,共3页
Forward Position
同被引文献6
-
1方文.社会心理学百年进程[J].社会科学战线,1997(2):240-249. 被引量:11
-
2李明华.社会心理及其特征[J].江淮论坛,1989(5):64-65. 被引量:4
-
3冯启海,纪光欣.论社会心理的优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7(2):31-33. 被引量:4
-
4邓福庆.论社会心理的结构、地位和作用[J].哲学动态,1994(7):36-37. 被引量:1
-
5邓福庆.论社会心理的结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15(3):17-20. 被引量:6
-
6沐诚.改革中的社会心理适应[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60-61. 被引量:1
-
1林晓松.浅谈禅学和理学对有效沟通的消极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8):161-161.
-
2武卉昕.唯物主义倾向与俄罗斯伦理学的产生[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74-76. 被引量:1
-
3袁妹妹.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局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4):231-232.
-
4金凌云,胡振宇.诚信内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20(5):52-53.
-
5高明峰.关于“理学”概念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62-67.
-
6张茂泽.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J].西部学刊,2015(7):5-9. 被引量:1
-
7申洁.从人性结构的两重性看伦理学的产生[J].青年文学家,2012,0(14):198-198.
-
8郑臣.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二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38-39. 被引量:1
-
9向世陵.“接着讲”与理学的“被讲”——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的宋明理学三系说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43(6):79-86. 被引量:3
-
10于铭松.论职业道德与效益原则的关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