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文化的性质与界定
出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46-51,共6页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1刘宗平.释天地玄黄[J].科学文化评论,2015,12(3):95-102.
-
2满喜,郑松玲.物理发展过程辩证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32(12):60-61.
-
3杨思基.广松涉论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自然观及其认识论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2):16-20.
-
4黄健生,梅墨生.中国画的审美“引力波”[J].社区,2016,0(14):48-49.
-
5尹菲,李戈辉.我所知道的爱因斯坦[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初二),2005(12):56-56.
-
6张京华,白兴华.说新道家——兼评董光璧《当代新道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1-25. 被引量:1
-
7秦晓利.主流心理学科学观的来源与结构——经典物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科学观比较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3,23(1):9-11. 被引量:4
-
8杨继绳.显学的危机[J].天津社会科学,1997(5):20-25. 被引量:1
-
9刘伯山.“宇宙”概念的结构层次及其界限[J].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3(1):45-48.
-
10孙显曜,吴国林.宇宙有限无限问题的哲学再认识[J].云南社会科学,1995(1):6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