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热点综述
参考文献24
-
1刘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儒反孔思潮研究回眸[J].文史哲,2003(2):163-168. 被引量:3
-
2伍醒,高冰冰.五四启蒙嬗变原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23(2):115-117. 被引量:5
-
3张春丽.浅析高一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权思想[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2(4):33-35. 被引量:3
-
4刘雨.边际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角色体验[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58-264. 被引量:4
-
5熊吕茂.梁漱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69-73. 被引量:3
-
6龙潜.历史的脚步与背影——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2(3):54-57. 被引量:4
-
7刘玉凯,田建民.“传统”与“断裂”的困惑──关于“五四与传统文化”的讨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1):13-17. 被引量:3
-
8谢谊,宁敏峰.商务印书馆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历史评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2):96-100. 被引量:2
-
9林建曾.试析五四前后的贵州社会变革思潮[J].贵州文史丛刊,2002(1):38-41. 被引量:3
-
10孙玉萍.北大新文化传播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晋阳学刊,2002(1):102-105.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91
-
1欧阳哲生,金安平.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1999(4):42-48. 被引量:4
-
2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9(3):20-35. 被引量:93
-
3郑大华.“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兼与林毓生教授商榷[J].求索,1992(4):110-115. 被引量:10
-
4彭明.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89(3):3-9. 被引量:8
-
5王庆民.周恩来同志的中学时代(上)[J].天津师院学报,1978(1):3-16. 被引量:2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7-.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8-.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9蔡元培.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1..
-
10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辨书[J].新青年,1918,6(1).
共引文献29
-
1温亚旗,邵雍.新世纪以来中国青运史研究述论[J].青年学报,2022(6):105-111. 被引量:1
-
2张雪萍.2000年以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热点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3):73-78. 被引量:2
-
3陈始发.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文化现代化的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6(2):105-108. 被引量:3
-
4冯俊锋.启蒙的式微与传统精神的归隐——对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再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2):140-143. 被引量:2
-
5韩璐.近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07(3):30-34. 被引量:1
-
6吴汉全.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安徽史学,2007(6):114-125. 被引量:4
-
7龚鹏.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研究回顾[J].社会科学家,2008(8):30-33. 被引量:1
-
8邢浩.五四运动研究史上若干论争综述[J].北京党史,2009(3):28-34.
-
9赵入坤.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综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1-23. 被引量:2
-
10褚悦闻.“吃‘五四’”:商务的生意眼——简评新文化运动中商务印书馆的改革[J].新闻传播,2011(3):59-60. 被引量:1
-
1李冬莲.新文化运动中科学精神浅评——以反孔及白话文运动为视域[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5):33-34.
-
2齐卫平.试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J].江淮论坛,1994(3):24-30. 被引量:1
-
3马广荣.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现代化[J].党建研究,2000(5):43-44. 被引量:4
-
4张光涛.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加速革命化的原因探析[J].学理论,2012(12):101-102.
-
5曲延春.大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3,19(5):87-91.
-
6张淑芳.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现代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4-15.
-
7范水涛.试论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58. 被引量:1
-
8吴汉全.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的现代化地位[J].江海学刊,2001(3):142-147. 被引量:1
-
9王静.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风俗演进的贡献[J].北京党史,2001(3):11-15. 被引量:2
-
10张静如.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J].北京党史研究,1994(6):11-16.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