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第29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张怡宁、王楠技战术比较分析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运用乒乓球"三段分析法"等,对张怡宁、王楠在第29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各项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她们在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运用特点,找出其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作者
宫山乂
机构地区
山东省诸城第一中学
出处
《辽宁体育科技》
2009年第1期78-79,共2页
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29届奥运会
乒乓球
张怡宁
王楠
技战术
分类号
G846.711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作者简介
宫山义(1981-),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7
1
吴焕群,张晓蓬.乒乓球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M].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焕群.关于我国乒乓球男队对付欧洲弧圈球相持能力的研究.[M]//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道平.
析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S1):104-105.
被引量:22
4
何琼,张雨.
第27届奥运会男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技术分析[J]
.体育学刊,2002,9(1):120-121.
被引量:23
5
袁玉峰.
雅典奥运会以来王皓、柳承敏动态实力比较[J]
.体育学刊,2008,15(7):92-96.
被引量:14
6
董扬,朱凤军,顾剑平.
第48届世乒赛许斯/波尔半决赛、决赛技战术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73-75.
被引量:21
7
Sere C. Elite athletes, Sensitivity to Context:the Case of a Change in Scoring System in Table Tennis [J]. Percept Mot Skills, 2004, 99(3pt2): 1274-1276.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李树清.
对世界优秀乒乓球女双选手李恩实/石恩美的技战术分析与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5):78-79.
被引量:5
2
李今亮,杨辉,赵霞.
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技术剖析及应对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830-833.
被引量:66
3
程序.
论乒乓球运动的创新与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5):47-49.
被引量:21
4
史康成.
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J]
.体育科学,2004,24(12):7-10.
被引量:21
5
张秋芬.
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击球落点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6):64-66.
被引量:16
6
何琼,张雨.
第27届奥运会男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技术分析[J]
.体育学刊,2002,9(1):120-121.
被引量:23
7
董扬,朱凤军,顾剑平.
第48届世乒赛许斯/波尔半决赛、决赛技战术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73-75.
被引量:21
8
丘钟惠.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9
吴焕群,张晓蓬.乒乓球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靠发及效用[M]//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10
吴焕群.关于我国乒乓球男队对付欧洲弧圈球相持能力的研究.[M]//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共引文献
67
1
顾峰源.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的技战术分析[J]
.运动精品,2017,36(11):78-80.
2
郑章森,黎浩平.
高水平男子横拍弧圈类打法乒乓球运动员比赛时步法的运用特点研究[J]
.运动精品,2017,36(3):84-87.
3
王樱桃.
世界乒乓球优秀直拍反胶男子选手发球技术的量化研究——以第49届世乒赛男单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02-103.
被引量:6
4
林柔伟.
2012年世乒赛男团决赛技战术分析[J]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5):46-49.
5
李彦兴.
第51届世乒赛男单决赛技战术特点分析[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S2):135-136.
被引量:8
6
王锋斌,罗飞.
直板左横打右攻技术打法分析[J]
.消费导刊,2009,0(3):211-212.
7
李宇星.
48届世乒赛男子优秀运动员技术特征及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87-89.
被引量:29
8
李宇星.
48届世乒赛男子优秀运动员接发球技术统计分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55-56.
被引量:3
9
董声,曹凡.
第48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半决赛波尔技战术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12):43-44.
被引量:3
10
范洪成,牟春蕾,黎晨.
第15届亚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半决赛、决赛技战术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51-55.
被引量:16
同被引文献
21
1
王道平.
析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S1):104-105.
被引量:22
2
郑海波,杨忠华,郭琴.
第51届世乒赛丁宁技战术特点分析与研究[J]
.体育世界,2011(8):79-81.
被引量:4
3
何琼,张雨.
第27届奥运会男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技术分析[J]
.体育学刊,2002,9(1):120-121.
被引量:23
4
董扬,朱凤军,顾剑平.
第48届世乒赛许斯/波尔半决赛、决赛技战术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73-75.
被引量:21
5
吴焕群,张晓蓬.乒乓球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M].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
吴焕群,张晓蓬.乒乓球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7
体育学院通用乒乓球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8
昊焕群.关于我国乒乓球男队对付欧洲弧圈球相持能力的研究[M].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9
吴焕群.关于我国乒乓球男队对付欧洲孤圈球相持能力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10
施之皓.
乒乓球女子技术男性化的训练理念[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12-1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7
1
张威.
对沈阳工程学院学生男女乒乓球代表队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5):64-65.
2
林强.
第16届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技战术比较分析[J]
.内江科技,2011,32(10):160-160.
被引量:2
3
王依依.
2011直通鹿特丹乒乓球女单半决赛李晓霞VS刘诗雯技战术比较分析[J]
.贵州体育科技,2012(2):46-48.
4
马学虎.
第51届世乒赛丁宁、李晓霞技战术特点的分析[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375-376.
5
王依依.
2011直通鹿特丹乒乓球女单半决赛李晓霞VS刘诗雯技战术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12,34(4):70-72.
被引量:4
6
刘琴琴.
对丁宁在乒乓球比赛中三段技战术特征得失分的分析[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8):155-155.
7
王雨娜,王军.
世界优秀女子乒乓球选手张怡宁与李晓霞的技战术对比分析[J]
.西部皮革,2020,42(6):54-56.
二级引证文献
6
1
马学虎.
第51届世乒赛丁宁、李晓霞技战术特点的分析[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375-376.
2
刘琴琴.
对丁宁在乒乓球比赛中三段技战术特征得失分的分析[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8):155-155.
3
伍方佳,侯光明,黄磊,万力维.
乒乓球运动员木子的技战术分析——以2015年“直通苏州世乒赛选拔赛”为例[J]
.安徽体育科技,2015,36(6):36-38.
被引量:1
4
尹华跟,刘向东.
53届世乒赛女单决赛刘诗雯与丁宁技战术对比分析[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35(6):93-97.
被引量:2
5
屈子圆.
中国优秀乒乓球女单选手“先变线”的技战术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92-95.
被引量:11
6
屈子圆,屈子路.
中国乒乓球高水平女单选手“先加力”的统计与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2):121-124.
被引量:3
1
陆爱发,刘善德,卢洋.
专项体能训练对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16,24(1):51-53.
被引量:10
2
王依依.
2011直通鹿特丹乒乓球女单半决赛李晓霞VS刘诗雯技战术比较分析[J]
.贵州体育科技,2012(2):46-48.
3
王依依.
2011直通鹿特丹乒乓球女单半决赛李晓霞VS刘诗雯技战术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12,34(4):70-72.
被引量:4
4
周毅.
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点分析[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1):50-52.
被引量:9
5
冯立刚,周兰.
辽宁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11~13岁身体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5,5(31):222-222.
6
陈秋玲.
邓亚萍:永不言败的“乒坛小魔女”[J]
.报刊荟萃,2008(8):24-25.
7
刘英,黎臣,牟春蕾.
新规则、新赛制下中外乒乓球运动员的战术应用比较[J]
.山东体育科技,2006,28(3):9-11.
被引量:19
8
赵群,佘竞妍,刘雅玲.
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5板技术分析[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22(2):56-57.
9
李今亮,赵霞,章潮辉.
新规则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414-1416.
被引量:82
10
涂文俊.
第51届世乒赛决赛丁宁技战术使用及其得失分特征研究[J]
.时代经贸,2012,10(8):54-54.
辽宁体育科技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