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与唐宋文人的精神沟通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茶因其习性品格和"天人合一"、"君子人格"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想内涵相谐相通,与文人的精神活动密切沟通起来。唐宋文人以茶修身怡情,明道励志,体悟人生,表现清高脱俗等品格。品茶成为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
作者
黄建华
机构地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7-170,共4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关键词
茶
唐宋文人
修身怡情
明道励志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作者简介
黄建华(1966-),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3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6
1
徐晓春.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学军.文人与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8.
4
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
余悦,冯文开,王俊暐.
北宋茶事与文士诗情谫论[J]
.求索,2007(10):50-53.
被引量:2
6
陈瑜,杜晓勤.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6):35-44.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73
1
李清照著.《王学初校注》第1版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78页.
2
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2版卷二八,第207页.
3
纪昀等总纂,陶谷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发行,第1047册,子部353《清异录》第918页.
4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1版.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2144页.
5
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1版内卷二,第98页.
6
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1版内卷八,第298页.
7
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1版内卷七,第250页.
8
《全宋詩》第23册卷一三四015282页.
9
《全宋詩》第12册卷六六四7773页.
10
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1版内卷四,第152页.
共引文献
27
1
李昱.
传统文人视阈下的茶酒文化[J]
.农业考古,2006(5):45-48.
2
贾跃千,宝贡敏,朱建清.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J]
.茶叶科学,2009,29(1):72-78.
被引量:10
3
何志丹,萧力争,李朵姣,潘宇.
关于茶文化符号“茶祖神农”的符号思考[J]
.茶叶通讯,2009,36(3):21-23.
被引量:4
4
乔楠.
论宋代点茶兴起的原因[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1):293-293.
5
朱海燕,王秀萍,李伟,刘仲华.
“和谐”:茶文化的核心思想[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64-68.
被引量:11
6
周向频,刘源源.
晚明尚茶之风对江南文人园林的影响[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5):40-47.
被引量:6
7
尤聪.
漫谈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
.今传媒,2013,21(1):129-130.
被引量:2
8
高二旺.
中国茶的人文内涵探讨[J]
.农业考古,2013(2):1-5.
被引量:1
9
孙达,王盈峰,张士康.
论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J]
.中国茶叶加工,2013(4):8-10.
被引量:4
10
马东,崔晓晶.
中国历代饮茶的择水之说[J]
.农业考古,2014,0(5):113-116.
同被引文献
9
1
赖功欧.
茶文化与中国人生哲学(论纲)[J]
.农业考古,2004(4):33-37.
被引量:14
2
佟君.
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46-52.
被引量:25
3
密小华.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
.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被引量:9
4
张岳.养生史视角下的中国明代茶文化研究[D].63-67.
5
朱匡宇,张美娣,阮浩耕.茶道茗理[M].63-67.
6
刘登峰,潘洁.中国茶文化中"和合精神"的源流与传承[M].东方红书社,2004(09):104.
7
何融融,郭柯柯.
朱子理学与中国茶道[J]
.农业考古,2010(5):97-99.
被引量:3
8
韩星海.
让茶人精神代代相传[J]
.茶博览,2012(3):64-65.
被引量:3
9
何承玉.
“别茶人”白居易[J]
.茶(健康天地),2009,0(4):53-5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毛世红,邱涛涛.
“茶人”——道德理想的文化内涵[J]
.福建茶叶,2015,37(1):52-55.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7
1
任文波.
以茶为主题创作《茶人三部曲》的主要内涵分析[J]
.福建茶叶,2015,37(6):214-215.
被引量:3
2
孙勇.
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福建茶叶,2016,38(1):172-173.
被引量:8
3
罗丽.
茶文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影响[J]
.福建茶叶,2016,38(3):307-308.
被引量:7
4
曹智荣.
茶文化发展中德育功能的渗透[J]
.福建茶叶,2016,38(4):251-252.
5
金银,唐日照.
茶文化推动高职学校美育教育的途径探讨[J]
.福建茶叶,2017,39(12):177-178.
被引量:8
6
冯晓艳.
茶道思想在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J]
.福建茶叶,2018,40(5):218-218.
7
吴良.
茶文化生态旅游营销策划研究[J]
.福建茶叶,2019,41(4):75-76.
被引量:2
1
黄凯愉.
唐宋文人精神世界的嬗变与文人画的兴起[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8(2):67-69.
2
陈瑜,杜晓勤.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6):35-44.
被引量:21
3
袁钟.
地震后有关宗教、信仰与文明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A),2008,29(7):4-5.
4
邓春琴,王莉.
从川菜菜名看唐宋文人的生存状况[J]
.消费导刊,2008,0(15):223-223.
被引量:1
5
卢小黑.
明星都着迷的艺术范儿[J]
.旅游,2010(8):14-14.
6
打一碗抹茶,吹来一阵林间的风[J]
.厦门航空,2015(8):200-202.
7
银之魅[J]
.家饰,2010(8):24-24.
8
董芳.
饮茶养生讲究多[J]
.中国保健食品,2016,0(5):84-85.
9
陆晚霞.
无住《沙石集》里的唐宋文人和典故——日本佛教说话文学对内典的利用[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5):111-116.
被引量:1
10
警红.
心绪和容颜一样美丽[J]
.中国保健营养,2003,12(3):41-41.
农业考古
2008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