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CSSCI
2008年第4期87-92,共6页
Management and 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38
-
1胡明扬.国学、汉学、中国学[J].南开语言学刊,2009(2):143-147. 被引量:4
-
2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J].清史研究,2000(4):65-76. 被引量:38
-
3曾红.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之策略谈[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S1):138-140. 被引量:2
-
4任大援.“汉学”与“中国学”:20年来国内出版物览要(上)[J].中国出版,1999(5):41-43. 被引量:4
-
5D.冈萨雷斯,陈一梅.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开拓者——费正清[J].国外社会科学,1992(4):62-63. 被引量:2
-
6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J].文史哲,2004(5):118-127. 被引量:15
-
7王荣华,汤一介,萧兵,季塔连科,杜维明,叶舒宪,葛剑雄,石之瑜,林毅夫,王赓武,乐黛云,俞宣孟,莫汉蒂,芮哲非,李希雅,韦立德,黄育馥,熊月之.世界走向中国:从汉学到中国学——2004·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言选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11-12. 被引量:4
-
8萧俊明.北欧中国学追述(上)[J].国外社会科学,2005(5):62-73. 被引量:9
-
9朱政惠.关于史学史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7(1):62-67. 被引量:4
-
10杨静林.略论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贡献与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7):45-47. 被引量:1
-
1六月,雷虎.徽墨余香[J].旅游世界,2014(5):132-137.
-
2巴德玛.从女娲谈起——读《中国女性民俗文化》[J].民主,1996,0(3):36-37.
-
3张丽.偏爱兰台[J].四川档案,1995(5):44-44.
-
4蔡杰华.试析伊斯兰教的传播对新疆钱币的影响[J].新疆钱币,2007(1):26-33.
-
5张注洪.学界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回顾与思考——以对海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考察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73-77. 被引量:2
-
6侯虹斌.范蠡的软肋[J].青年博览,2011(3):60-60.
-
7韦磊.2015年国外学界的抗日战争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6(5):50-56. 被引量:1
-
8肖宏发.认识你自己:历史学与人的自我认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135-139. 被引量:2
-
9杨宁一.明治时期日本人的自我认识[J].历史研究,2000(3):116-124. 被引量:3
-
10叶宪允.赵孟頫与中峰明本禅师交游考——以《赵文敏与中峰十一帖》为重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7(9):18-2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