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4-85,共2页
Northern Horticulture
作者简介
崔淑芬(1972-),女,本科,农艺师,现从事黄瓜育种研究工作。
同被引文献36
-
1倪万潮,束红梅,郭书巧,蒋璐,何晓兰,崔晓霞,巩元勇.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差异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0,0(2):1-5. 被引量:12
-
2杨立城.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对黄瓜生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6(5):9-10. 被引量:5
-
3王小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6(3):46-49. 被引量:27
-
4朱晓天,于永辉,史超.乙烯利对黄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吉林蔬菜,2006(6):26-28. 被引量:1
-
5武刚.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黄瓜上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技,2007(3):12-12. 被引量:1
-
6宋有萍,冯宝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设施栽培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3):102-102. 被引量:1
-
7林多,郭永芳,王灵燕,杨延杰,陈宁.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番茄穴盘育苗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5):47-48. 被引量:13
-
8赵瑞英.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肥在黄瓜生产上的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08(9):46-46. 被引量:6
-
9罗珊,康玉凡,夏祖灵.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调节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32. 被引量:73
-
10葛长军,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果实弯曲相关性状的多元回归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12):23-2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4
-
1李明福,刘麦丰,姬小雪,刘利强.0.01%芸苔素内酯水剂调节黄瓜生长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143-143. 被引量:4
-
2付强林,莫进双,先诗颂,周云飞,阮利坤,李伟.2,4-D对黄瓜主要外观商品性状及食用品质的影响[J].长江蔬菜,2018(2):60-66.
-
3闫迎迎.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调节黄瓜生长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6):87-87.
-
4孙淑琴,杨秀荣,李月娇,李广胜.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瓜冬春季穴盘育苗的影响[J].长江蔬菜,2023(6):52-5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6
-
1陆剑飞.芸苔素内酯对4种水果经济性状和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55(7):1032-1035. 被引量:32
-
2韩晨光,王金龙,闫红利,庄严,王萌,吴锡冬.不同浓度芸苔素内酯对夏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9-10. 被引量:9
-
3陈秀,方朝阳.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世界农药,2015,37(2):34-36. 被引量:66
-
4张伟,万宣伍,田卉,彭秀丽,曾真,肖雪君,李国慧,邢艳.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豇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7):2624-2628. 被引量:4
-
5覃柳燕,郭成林,田丹丹,韦莉萍,李朝生,李宝深,何章飞,吴启军.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蕉植株的矮化效应[J].广东农业科学,2024,51(3):26-37. 被引量:1
-
6王丽冬.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早春棚室黄瓜穴盘育苗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12):50-52. 被引量:1
-
1杨振芳,顾万荣,魏湜,李丽杰,张倩,李晶,陈喜昌,杨德光.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东北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5,23(5):66-74. 被引量:16
-
2徐艳丽,王军.水稻施用硅肥效果试验[J].新疆农业科技,2005(5):12-12. 被引量:3
-
3祁永,杜丽霞,韩建国.放牧对冷蒿繁殖特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7,15(2):168-172. 被引量:8
-
4董乐津.水是养鸡生产中重要的一环[J].中国家禽,2001,23(8):24-24. 被引量:4
-
5韦庆龙,谭明玮.让青山绿水重返大地——谈水源林的保护与建设[J].广西热带农业,2010(3):26-28.
-
6王武生.硅肥使用前景广阔[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7(8):53-53. 被引量:1
-
7管彦良.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调节柑桔器官发育的作用[J].浙江柑桔,1991,8(2):31-32.
-
8程洪花.种蔬菜使用激素妙法[J].山东农机化,2006(7):31-31. 被引量:1
-
9成金丽,张亚兰.碧护在棉花上的应用示范试验初报[J].新疆农业科技,2014(6):50-51. 被引量:1
-
10仲伟新.不同叶面肥对亚有限类型大豆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8):192-193. 被引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