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藏象学说之系统性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系统论则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而在整体观念这一中医根本观点指导下的藏象学说体系具有系统的特性。笔者试图通过探讨二者的特性与实质,来论证藏象学说的系统性。
作者
张彬
曹晓岚
机构地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08年第11期19-20,共2页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藏象学说
系统论
“整体观念”
分类号
R223.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简介
张彬(1974-),女,山东淄博人,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8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2
参考文献
4
1
王永炎.
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J]
.山西中医,2005,21(1):1-2.
被引量:19
2
李梢,王永炎.
医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1-5.
被引量:23
3
杨洪军,黄璐琦,吕冬梅.
论中医“藏象”思维模型及其对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意义[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15-17.
被引量:13
4
郭海,杨进,龚婕宁.
藏象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
.河南中医,2005,25(10):10-12.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李衍达.
以信息系统的观点了解基因组[J]
.电子学报,2001,29(z1):1731-1734.
被引量:7
2
王米渠,吴斌,林乔,李炜弘,高泓.
肝的藏象系统分子生物学研究举略[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2939-2940.
被引量:2
3
王永炎.
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J]
.山西中医,2005,21(1):1-2.
被引量:19
4
戴汝为.
复杂巨系统科学——一门21世纪的科学[J]
.自然杂志,1997,19(4):187-192.
被引量:65
5
李晓君,刘洋.
藏象学说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方法论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4-5.
被引量:1
6
田进文.
应区分藏象学五藏与解剖学五脏[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221-223.
被引量:5
7
祝世讷.
“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47-151.
被引量:23
8
祝世讷.
“五藏”是人身功能子系统[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6):360-364.
被引量:16
9
Palsson B. The challenges of in silico biology. Nat Biotechnol,2000,18( 11 ) :1147~1150.
10
Hood L. A personal view of molecular technology and how it has changed biology. J Proteome Res,2002,1 (5) :399~409.
共引文献
58
1
胥骅凌,石宇,周建伟.
浅析中医整体观的复杂性科学内涵[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0(93):248-249.
被引量:6
2
王永炎.
读经典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385-386.
被引量:32
3
李梢,王永炎.
医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1-5.
被引量:23
4
韩旭华,牛欣.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研究思路[J]
.中医药学刊,2006,24(4):617-619.
被引量:5
5
荆志伟.
科学是中医的“紧箍咒”吗?——中医与科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A),2006,27(4):11-13.
被引量:8
6
徐月英,王喜涛,赵明山.
《黄帝内经》思维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4):247-248.
被引量:2
7
刘子旺,王玉来,赵永烈,滕晶,王爱成.
中医神经信息学的发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7):10-13.
被引量:3
8
张伟荣,李靖.
浅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75-578.
被引量:8
9
韩群英,刘金民,荆志伟.
从参蛇偏瘫胶囊谈中药复方配伍的系统性[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0):662-664.
被引量:1
10
邹健强,李梢,苏式兵.
医学发展趋势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74-7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5
1
崔尚志,田嘉禾,傅凌云,王凤云,张振学.
中西医两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0例临床疗效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1981(4):13-14.
被引量:1
2
金珉廷,郑洪新.
中医肾藏精生髓主骨理论与骨质疏松症[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35-36.
被引量:51
3
权觉武,吕选民.
肺与脾共为后天之本初探[J]
.陕西中医,2004,25(8):726-728.
被引量:10
4
张涅.
五行说由经验性认识向先验信念的异变[J]
.中国哲学史,2002(2):106-111.
被引量:7
5
李江山,严洁.
孤束核与心胃相关初探[J]
.中医药导报,2005,11(4):1-2.
被引量:8
6
肖延龄,马淑然.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辨证论治[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5):301-303.
被引量:7
7
孟令军.
《内经》肾藏精主水的机理[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2):86-88.
被引量:12
8
李奕祺.
论肾藏精起亟[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2):53-54.
被引量:18
9
吴弥漫.
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183-185.
被引量:9
10
李如辉.
“脾为后天本”理论的发生学探讨[J]
.中医研究,2007,20(1):1-2.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5
1
张敬文,章文春.
中医藏象学说自组织原理探析[J]
.中医学报,2012,27(1):43-44.
被引量:3
2
钟海平,郑红斌.
也谈“肺脾共为后天之本”[J]
.中医学报,2012,27(1):51-53.
被引量:4
3
师双斌,郑洪新.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428-430.
被引量:9
4
张彬,杜恩伟,杨晓华.
胡浩治疗中风学术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2013,32(11):834-835.
5
高晓宇,杨关林.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脾虚生痰”所致冠心病理论[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161-163.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张立艳,陈晓.
藏象学说研究进展概述[J]
.中医文献杂志,2012,30(4):54-56.
被引量:2
2
常惠,王喜军,吴效科.
基于生殖脏象理论探析——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7):1192-1196.
被引量:22
3
李宁,高杰.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158-159.
被引量:1
4
王水金,王建巍,陈绩锐,黄家诏.
肾藏象理论研究述要[J]
.中医学报,2015,30(5):687-689.
被引量:2
5
高晓宇,杨关林.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脾虚生痰”所致冠心病理论[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161-163.
被引量:6
6
李佳,邓洋洋,孙鑫,郑洪新.
“肾-精-髓-骨-关节软骨”系统联系的理论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16,27(3):656-658.
被引量:15
7
陈智慧,张哲,裴宇鹏,杨关林.
“从脾论治”理论内涵刍议[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8):69-71.
被引量:2
8
高晓宇,张哲,杨关林.
从系统论角度阐释脾藏象理论[J]
.中医杂志,2016,57(19):1621-1625.
被引量:12
9
王俊岩,郑思成,张林,陈文娜,贾连群,张哲,杨关林.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胸痹心痛的认识[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85-87.
被引量:8
10
管连城,高洁,柴艺汇,秦忠,李文,陈伟,王焕珍,陈云志.
维生素D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功能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7):1763-1765.
被引量:5
1
刘清.
略论藏象与藏腑说之异同[J]
.甘肃中医,1997,10(2):1-2.
2
肖烈钢.
论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6(1):2-5.
被引量:2
3
潘文奎,熊韬.
论藏象学说融入现代医学的思路与方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0):18-21.
被引量:1
4
程昭寰.
论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
.中医杂志,1997,38(3):136-140.
被引量:9
5
程昭寰.
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本因素[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3):51-52.
被引量:1
6
东知多杰,多杰拉旦,赛桑杰,尼玛才让,才曾卓玛,马志良.
浅论藏药“玛诺系汤”系列方剂的发展现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5):45-46.
被引量:1
7
华欠桑多.
论藏医学痛风(直后乃)分类的临床价值[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9):3-3.
被引量:1
8
罗达尚,王爱健.
论藏药资源研究及开发战略[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4):46-47.
被引量:5
9
论藏药浴的学术内涵及其发展[J]
.中国西藏,2003(1):75-75.
10
祝军委,云雪林.
浅析苗医对人体认识的理论学说体系[J]
.北方药学,2014,11(5):96-97.
被引量:6
河南中医
2008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