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证候简论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证候具有整体性、恒动性、模糊性、复杂性、定位性和隐匿性,认识和掌握这些特性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防治的针对性。
作者
孙益鑫
机构地区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
出处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6期11-13,共3页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证候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31
参考文献
1
1
蝇医研究所西苑医院.赵锡武医疗经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同被引文献
44
1
皮立宏,陈弋,吴智兵.
rt-PA干预后缺血性中风不同时间点单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14-17.
被引量:7
2
侯风刚,赵钢.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存在问题的思考[J]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22-1623.
被引量:13
3
王相东,殷鑫.
粗糙集理论与证候规范化研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70-71.
被引量:8
4
朱文锋.
制定全病域中医辨证量表的设计思路[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21-522.
被引量:37
5
田金洲,王永炎,时晶,朱爱华,张伯礼,黄启福.
证候的概念及其属性[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6-8.
被引量:52
6
龚燕冰,倪青,王永炎.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一)——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2):797-801.
被引量:97
7
唐农.中医证候经典定义的探讨与意义[J].广西中医药,1995,18(3):35-37.
8
陈选平 赵玉哲.试论模糊数学与中医辨证[J].陕西中医,1990,11(10):457-458.
9
司端圣,石洪超.
方证从化学说与方证对应观——中日中医临床比较与发展[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3):36-37.
被引量:3
10
陈群,徐志伟.
中医脉证计量诊断研究近况[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7(2):118-121.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7
1
薛飞飞.
浅谈证的含义及其特点[J]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25(1):16-17.
被引量:1
2
韩佩玉,曹莉,陈颖,蒋永光.
浅论中医证候[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6):12-14.
被引量:6
3
尹必武,孙益鑫.
论证候层次与结构[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3):4-6.
被引量:9
4
孙益鑫,王红松.
浅论病证关系[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5):13-14.
被引量:2
5
司端圣,尚海峰.
方证从化学说理论与实践探索[J]
.泰山卫生,2001,25(2):32-35.
被引量:1
6
司端圣,尚海峰,石洪超.
方证从化学说理论探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25-28.
被引量:8
7
张靖,韩树,刘晓庆,何玉瑶,赵赫,杨艳平,钟利群.
基于网络生物学的中风证候基础研究问题及新趋势探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11):3952-395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尹必武.
中医层次诊断辨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11-12.
被引量:2
2
张兰凤,王阶,王永炎.
方证对应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8-10.
被引量:71
3
李沛清,刘喜平.
对中医证与方证研究的思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5-6.
被引量:7
4
李俊德,王琦,王睿林.
中医临床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4):3-6.
被引量:6
5
李海霞,王阶.
中医证候层次探析[J]
.中医杂志,2006,47(2):83-84.
被引量:7
6
衷敬柏,王阶,赵宜军.
辨证方法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221-224.
被引量:41
7
马娜,王建红.
中医方证现代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375-1376.
被引量:1
8
刘丽梅,陈琳,王瑞海.
对中医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6):406-407.
被引量:6
9
汤朝晖,鲁法庭,严石林.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看“异病同证”和“同证异治”[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2-23.
被引量:8
10
王连心,孟庆刚.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2):82-85.
被引量:15
1
欧凡,陈久毅,王松,胡广.
冰敷联合栀龙消肿膏外敷治疗软组织挫伤体会[J]
.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2):115-116.
2
鲁士友,孙广仁.
病机的恒动性与病机演变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8):7-8.
被引量:5
3
苏凤玲.
四物汤加味治疗偏头痛82例疗效观察[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7-48.
被引量:7
4
刘冠华,李俊遐.
灵龟八法开穴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1例[J]
.上海针灸杂志,1997,16(S1):10-11.
5
蔡红,王茵萍.
经络腧穴诊断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71-72.
被引量:3
6
龙菊梅.
针灸配合三棱针点刺阿是穴治疗偏头痛43例[J]
.健康之路,2015,0(8):153-153.
7
梁红,梁红.
菖蒲郁金汤合温胆汤治疗偏头痛的体会[J]
.河南中医,2004,24(3):40-40.
被引量:1
8
马林.
浅议“证”的特征[J]
.光明中医,2008,23(10):1589-1590.
9
郭选贤,张华锴,闫俊峰.
温病气分证辨证规律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9):742-743.
被引量:4
10
何泽民.
中医学整体观的属性及其指导意义[J]
.中医杂志,2011,52(17):1443-1446.
被引量:18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