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刑事和解的现实困扰与进路分析
被引量:
1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刑事和解在改革、探索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观念层面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背离,价值层面对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冲击以及司法实践层面相应诉讼程序及配套机制缺失的诸多现实困扰。只有在理论上廓清纷扰,在立法上加以规范,才能使刑事和解不会成为昙花一现的点缀,而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轻罪分流机制。
作者
杨晓静
机构地区
山东政法学院
出处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2008年第9期91-95,共5页
Chinese Criminal Science
关键词
刑事和解
现实困扰
进路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35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44
参考文献
8
1
褚福民 王春磊.“2006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2).
2
黄伟明.“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及其运作”,载《山东大学:恢复性司法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11月.
3
马明亮.
恢复性司法的程序化[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13(6):10-14.
被引量:8
4
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洽模式”,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陈光中.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
.人民检察,2006(05X):5-7.
被引量:230
6
[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代译序.
7
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杨金志.“委托调解:一年巧解纠纷逾千起”[J].半月谈,2007,5.
二级参考文献
1
1
宋英辉,许身健.
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J]
.现代法学,2004,26(3):32-37.
被引量:162
共引文献
235
1
帅红兰,刘建宏.
恢复性司法对我国校园欺凌的应对[J]
.天津法学,2020(1):53-61.
被引量:3
2
张平.
“恢复性”的背后——恢复性司法的法理学批判[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2):38-42.
被引量:2
3
汤道刚.
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刑事当事人与相关利益人的关系平衡——倡导以人为本的刑事和解文化[J]
.北京社会科学,2006(S1):108-112.
被引量:2
4
杨晓静.
刑事和解:自愿抑或强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78-83.
被引量:6
5
张明友,钟德刚,朱德林.
轻微刑事案件开展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S1):22-23.
被引量:1
6
杨华东,杨传强.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S1):29-31.
7
仇万娥.
浅议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J]
.社科纵横,2008,23(12):91-93.
8
肖晚祥,张果.
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J]
.法律适用,2010(4):7-10.
被引量:4
9
马永平.
刑事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的理论考察[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1):70-74.
被引量:2
10
黄石.
浅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J]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4):93-96.
同被引文献
62
1
孙镇平.
西藏“赔命金”制度浅谈[J]
.政法论坛,2004,22(6):158-164.
被引量:23
2
徐晓光.
从苗族“罚3个100”等看习惯法在村寨社会的功能[J]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1):27-32.
被引量:17
3
王洪.
罗马法契约制度:历史话语的重述[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4):84-89.
被引量:7
4
陈光中.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
.人民检察,2006(05X):5-7.
被引量:230
5
唐芳.
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6,24(4):55-63.
被引量:58
6
杜宇.
“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6,24(5):91-103.
被引量:46
7
黄京平,甄贞,刘凤岭.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5):108-115.
被引量:97
8
陈光中,葛琳.
刑事和解初探[J]
.中国法学,2006(5):3-14.
被引量:458
9
陈瑞华.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
.中国法学,2006(5):15-30.
被引量:463
10
施鹏鹏.
法国刑事和解程序及其借鉴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2006(6):116-121.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11
1
薛进展,庄绪龙.
刑事和解制度本土化进程若干问题再思考[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9,24(3):43-50.
被引量:6
2
许勇.
刑事和解的实体法思考[J]
.唯实,2009(10):79-82.
3
李小囡.
浅析我国刑事和解的制度构建——以被害人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32):44-45.
4
龚晓峰.
刑事和解在公诉环节的应用——以广东省增城市检察院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33):148-149.
5
宋聚荣,王鹏.
试论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职能定位——以山东省检察机关的实践探索为基础[J]
.中国司法,2009(12):93-96.
被引量:1
6
史立梅.
刑事和解的程序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6-95.
被引量:8
7
彭剑鸣.
刑事和解案件范围论[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2(3):5-11.
8
王玉杰.
论刑事和解的适用限度及其践行难题[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4):83-86.
9
王丽丽.
浅议刑事和解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13):127-128.
10
刘少军,贡满荣.
刑事和解反悔的性质与类型研究[J]
.净月学刊,2016(2):107-114.
二级引证文献
44
1
何永军.
刑事和解的潜在风险[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13(2):91-99.
被引量:9
2
彭刚.
刑事和解“本土化”的困境及其出路[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18.
3
邹易材.
我国刑事和解适用范围之初探[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24):252-253.
4
彭刚.
论刑事和解“本土化”的困境及其出路[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45-49.
5
张伟珂.
论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理性构建[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23(2):21-26.
被引量:1
6
徐跃飞.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23(5):18-22.
被引量:1
7
陈晶.
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19(6):90-92.
被引量:1
8
陈玉忠.
我国审查起诉程序中和解机制的建构[J]
.河北法学,2012,30(2):121-131.
9
陈伟强.
刑事和解中非刑罚处理方法的价值解说与体系构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2):56-62.
被引量:5
10
闫明伟.
开启协商的正义——《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277-279条解析[J]
.福建法学,2013(1):35-41.
1
孙伟峰.
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的现实困扰与治理——基于基层法庭视角的考察[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105-109.
被引量:6
2
张玮玮.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制度确立的现实困扰[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2):33-35.
3
戴传利,李昌文.
论乡镇执法权困惑及强化[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1):274-275.
4
邓剑光.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主要障碍及未来进路分析[J]
.江汉论坛,2009(8):119-122.
被引量:4
5
汤闳淼.
依宪治国语境下社会权立法化进路分析[J]
.社会科学家,2016,31(4):113-116.
被引量:2
6
刘俊波,陈东,洛绒卓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乡行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6(7):13-16.
被引量:4
7
旷凌云.
论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J]
.广东法学,2004(6):33-37.
8
李荧荧.
立功功利性本质的探析——兼对立功中应公正优先或公正与功利并重的质疑[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5):49-53.
9
唐治祥.
“宽严”在刑事诉讼中“相济”的基本理念[J]
.理论月刊,2010(3):117-121.
10
白章龙.
增强效率意识 加强机制创新 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J]
.人民检察,2012(15):48-48.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8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