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韩船舶企业技术引进战略与技术创新比较研究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韩国船舶企业将技术引进战略与技术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引进,对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大大推动了韩国船舶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而我国船舶企业的技术引进战略与技术创新联系不够紧密,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大,文章分析了中韩船舶企业对技术引进战略的使用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中国船舶企业应大力发展以自主创新为目的的技术引进战略的对策。
作者
顾珂舟
机构地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
出处
《经济师》
2008年第6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船舶企业
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专利战略
分类号
F273.43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甄宇鹏.
韩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解析[J]
.中国科技投资,2006(10):77-79.
被引量:3
2
路甬祥.
论自主创新的基础与关键[J]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06(5):20-21.
被引量:1
3
肖海晶.
国外技术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
.学习与探索,2006(6):207-210.
被引量:12
4
张宏斌.
日韩两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验及启示[J]
.浙江经济,2006(6):15-16.
被引量:12
5
贾嘉,嵇登科,魏国平.
韩国技术追赶范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
.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117-120.
被引量:8
6
王森涛.
中国造船工业创新之路及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选择[J]
.船舶物资与市场,2007(3):3-6.
被引量:3
7
周安昌.
自主创新——船舶工业发展的推动力[J]
.船艇,2006(5):12-15.
被引量:1
8
李东华.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韩国技术跨越的路径分析[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22(6):39-43.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刘国新,李兴文.
国外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分析——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启示[J]
.当代经济管理,2006,28(1):112-117.
被引量:14
2
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39-46.
3
Abramovitz, M. Catching up, forging ahead, and failing behind[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86, (46) : 385 -406.
4
Amsden, A.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M ]. Oxford Univ. Press, Oxford, 1989.
5
Duysters, G. The Dynamic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 ].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1996.
6
Verspagen,B. Uneven Growth Between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Growth and Technology ( M ). Avebury, Aldershot, 1993.
7
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l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M). Oxford Univ, Press, New York, 1993.
8
Keun lee, Technological Regimes, Catching - 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 2001,30, (3): 459 - 483.
9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10.
10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借鉴国际经验[N].经济参考报,2005-08-19.
共引文献
41
1
肖智润,李荷华.
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J]
.江苏商论,2009(11):132-134.
被引量:2
2
吴晓波,郑素丽,章威.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的现状解析及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2007(4):90-94.
被引量:14
3
周华.
大飞机项目的复杂技术追赶路径研究框架[J]
.国防科技,2007,28(7):36-38.
被引量:3
4
柏振忠.
我国技术引进效率存在的问题探析——从国际经验的角度[J]
.理论月刊,2007(8):71-73.
被引量:4
5
吕铁.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及韩国经验借鉴[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6):53-59.
被引量:4
6
林晓强,朱斌.
基于系统观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8(2):87-91.
被引量:9
7
顾珂舟.
论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技术许可战略与技术创新[J]
.当代经济,2008,25(7):70-72.
8
李薇薇.
韩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40-46.
被引量:6
9
余喜林,张扬,杨思慧.
牛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及启示[J]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5):126-128.
被引量:3
10
林晓强,朱斌.
福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6):141-144.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6
1
权燕燕,彭晓东,刘相果.
铝合金铸件渗漏的预测及防治[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9):17-21.
被引量:1
2
孔凡乐 李逸人.高频轴类连续淬火机.热加工工艺,1999,28(4):62-63.
3
杜丹丽,肖燕红,龙想平.
船舶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研究[J]
.中国造船,2009,50(3):158-165.
被引量:8
4
张玉珠,陈健,姜妍,孙丽莉,李和善.
压缩机标准件的选用和设计[J]
.风机技术,2010,52(2):33-36.
被引量:1
5
张海华,郭英丽.
压铸机浮动活塞连接结构改进设计[J]
.机床与液压,2011,39(20):120-120.
被引量:1
6
惠永明.
轴类高频淬火机床的设计[J]
.机械工程师,2000(4):21-2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李欣茂,陈水先,谢袁飞.
淬火机头尾架的改进设计与制造[J]
.机械工程师,2012(5):17-18.
2
杨玉东.
关于影响船厂技术创新因素的调查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6):121-122.
1
周海炜,朱勇.
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技术控制的管理策略[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4(6):77-80.
2
胡景岩.
外商投资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
.中国科技产业,2003(9):38-39.
被引量:1
3
齐欣.
跨国公司在华R&D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挑战与对策[J]
.国际经贸探索,2003,19(2):20-23.
被引量:6
4
于波.
关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有效方法的探讨[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1):17-17.
5
宣海林,郑鸣.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冲击及对策[J]
.国际贸易问题,2001(7):11-15.
被引量:7
6
任维真.
技术引进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J]
.天津经济,2014(7):34-37.
被引量:2
7
徐林.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挑战与对策[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53-54.
被引量:1
8
陈耀群.
对船舶企业继续教育的思考[J]
.中外船舶科技,2009(2):3-5.
被引量:1
9
会员新亮相[J]
.浙商,2011(8):135-135.
10
何锡骏,马云平.
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5):108-109.
被引量:7
经济师
2008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