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叶加工中的冷却技术及设备研究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名优绿茶加工多采用高温杀青、摊凉,然后在高温下继续做形的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及多年来的制茶经验,笔者发现在杀青后适度冷却处理,有利于较大幅度地改善茶叶品质。本文对这种茶叶加工中的冷却技术及其设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杀青或做形后进行冷却处理,茶样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传统制法样品有明显提高,且感官品质也有明显改善。
作者
肖宏儒
钟成义
宋卫东
李德权
刘屏
机构地区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机械工业茶叶加工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出处
《中国茶叶》
2008年第4期24-25,35,共3页
China Tea
基金
2006年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基金项目"茶叶加工过程冷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
高温杀青
摊凉
冷却
茶叶品质
分类号
TS272.4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TM312 [电气工程—电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2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5
1
袁芳亭,陈玉琼,张玉涛.
做形温度和投叶量对机制条形名茶品质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2):185-187.
被引量:17
2
孙云,金心怡,苏益平,杨伟丽,陈水吉.
乌龙茶不同温度冷做青工艺试验及机理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3):309-312.
被引量:26
3
钟映富,林强,袁林颖,周正科.
提高针形绿名茶色泽的技术要点[J]
.茶叶,2004,30(3):166-167.
被引量:6
4
谢芬.
高新技术在茶叶加工上的应用[J]
.福建茶叶,2005,28(2):40-40.
被引量:5
5
王文杰.
名优茶杀青叶冷冻存贮研究[J]
.茶叶科学,2003,23(2):151-158.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钟萝.茶叶品质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76-477.
2
增泽武雄.茶蒸て叶の冷冻加工技术の确立[J].茶叶研究报告,1997,85:68-69.
3
钟萝,茶叶品质理化分析,1989年,236-237,258-261,333-338,403-404,44页
4
GB8304-87.含水率测定[S].[S].,..
5
GB8305-87.全量法[S].[S].,..
6
GB8313-87.酒石酸铁比色法[S].[S].,..
7
GB8314-87.茚三酮比色法[S].[S].,..
8
朱瑞鸿 薛群成 李忠臣编译.合成食用香精手册[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6.356.
9
施兆鹏.茶叶加工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57-180.
10
周文棠.
冷冻茶[J]
.茶叶,1999,25(1):48-48.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52
1
肖鑫,郭雅玲,林瑜玲.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水分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6):1862-1867.
被引量:3
2
田波平,孙秋梅,廖庆喜,张国忠.
6CZZ-600型针形名优茶做形机及成型工艺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4):65-68.
被引量:12
3
叶乃兴,杨如兴,杨广,杨江帆,梁小虾,郑德勇.
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06,26(3):181-185.
被引量:33
4
梁淑如,赵国建,吉慧明,鲍金勇,杨公明.
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8):1-4.
被引量:21
5
何乐芝.
抓“三品”措施,促名茶生产[J]
.茶叶,2007,33(1):45-46.
6
余志,杨艳,周继荣,倪德江.
机制针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J]
.茶叶科学,2007,27(4):311-315.
被引量:12
7
胡云铃,黄建安,施兆鹏.
不同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2008,34(1):24-28.
被引量:59
8
王贵芳,陈荣冰.
加工工艺对绿茶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08(1):13-15.
被引量:5
9
刘蕾,龚淑英,王辉.
做青过程中酶学及香气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2008,34(4):208-212.
被引量:6
10
陈志丹,孙威江,吉克温.
茗科1号清香型武夷岩茶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5):485-49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3
1
郑挺盛,张凌云.
不同采摘季节对重发酵单枞茶香气品质影响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07,23(2):11-15.
被引量:16
2
陈义甫.
绿茶杀青工艺技术探索[J]
.蚕桑茶叶通讯,1994(3):26-27.
被引量:1
3
孙庆磊,梁月荣.
绿茶杀青工艺影响因素[J]
.福建茶叶,2005,28(2):2-3.
被引量:9
4
干松鹤.
采用机械热风杀青使成品茶质量得到保证[J]
.热带作物机械化,1995(1):20-20.
被引量:1
5
肖宏儒,朱志祥.
茶叶机械化加工装备技术发展趋势[J]
.农业装备技术,2005,31(6):7-10.
被引量:16
6
蒋有光.
绿茶杀青叶温控制系统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1996,12(3):153-157.
被引量:3
7
李杰,马立峰,Jóska Gerendás,阮建云.
硫营养对绿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06,26(3):177-180.
被引量:5
8
叶乃兴,杨如兴,杨广,杨江帆,梁小虾,郑德勇.
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06,26(3):181-185.
被引量:33
9
郭雯飞.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1996(4):34-37.
被引量:78
10
廖书娟,童华荣.
不同茶树品种脂肪酸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8):62-66.
被引量:42
引证文献
3
1
牟春林,刘晓霞,郑文佳.
贵州绿茶新型杀青技术试验初报[J]
.福建茶叶,2010,33(6):28-30.
被引量:1
2
魏杰,刘红梅,刘声传,王勇,申东,鄢东海,郑文佳.
施肥对花香绿茶生化成分及品质的效应[J]
.贵州茶叶,2010,38(4):30-33.
被引量:1
3
刘凤春.
茶叶加工中的冷却技术及设备讨论[J]
.中国农业信息,2014,26(9S):153-154.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刘美雅,汤丹丹,矫子昕,石元值,马立锋,张群峰,阮建云.
适宜氮肥施用量显著提升夏季绿茶品质[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1,27(8):1407-1419.
被引量:10
2
司钰苇,龚雪,刘源,龚静,杨勇胜.
加工工艺对贵州绿茶品质形成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2023,43(4):9-12.
被引量:6
1
向丽萍.
关注产品:绿茶[J]
.标准生活,2011(1):64-64.
2
春季绿茶最新鲜[J]
.品牌与标准化,2011(19):28-28.
3
向丽萍.
绿茶[J]
.中国防伪报道,2011(8):40-41.
4
张敏,黄亚辉,赵文霞,阙伟.
做青工艺对单丛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12(2):15-19.
被引量:14
5
陈春道.
桑叶保健茶的炒制[J]
.致富天地,2004(4):31-31.
6
鲍云霞.
绿茶的化学成分与品质[J]
.监督与选择,2007(6):34-35.
被引量:2
7
高飞虎,袁林颖,周正科,林强.
绿茶——健康时尚的饮品[J]
.茶苑,2004(2):42-43.
被引量:1
8
吉克温,郭雅玲.
金山螺毫的工艺与品质[J]
.福建农学院学报,1993,22(4):484-489.
被引量:2
9
肖宏儒,钟成义,宋卫东,李德权,刘屏.
扁型绿茶加工急冷技术及加工设备的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2008(1):21-22.
被引量:6
10
陈春道.
自己炒制桑叶保健茶[J]
.农家女,2005(5):57-57.
中国茶叶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