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西周至春秋中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社会生活与民性
被引量:3
出处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7
-
1高享.《诗经今注》4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
2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337页.
-
3陈文华先生著.《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80页.
-
4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
5傅雷译,[法]丹纳.《艺术哲学》,199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
6陈介白所著.《诗经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7梅新林.《诗经》中的祭祖乐歌与周代宗庙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5):1-6. 被引量:4
共引文献11
-
1赵林.论商周时代的宗祧制度[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1):1-40.
-
2王福昌.《四时纂要》所见唐五代农村社会[J].农业考古,2007(4):67-76. 被引量:4
-
3杨乙丹,何婧云.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农业文化的交流[J].农业考古,2008(1):72-76. 被引量:1
-
4张鸿杰,司少华.毕原与周陵[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3(3):37-41. 被引量:2
-
5王勇.从秦简看战国晚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技术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15-19. 被引量:4
-
6曹建国.回眸百年《诗经》宗教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305-311. 被引量:1
-
7张朵.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二十三简论析[J].中州学刊,2010(4):205-207. 被引量:1
-
8王磊,张法瑞.略论元代的马政[J].古今农业,2011(1):63-72. 被引量:1
-
9贺喜焱.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与春社关系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1(6):206-209.
-
10王昊.环境与作物选择:唐宋时期河北平原的水稻种植[J].中国农史,2016,35(3):10-2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61
-
1吴文婉,原丰.徐州新沂东聂墩遗址西周时期聚落的农业活动[J].南方文物,2023(1):195-203. 被引量:1
-
2靳桂云,王传明,郑同修,高明奎,魏成敏.山东高青陈庄遗址炭化种子果实研究[J].南方文物,2012(1):147-155. 被引量:26
-
3徐吉军.论黄河文化的概念与黄河文化区的划分[J].浙江学刊,1999(6):134-139. 被引量:53
-
4谷建祥,林留根.江南大型土墩墓形制之研究[J].东南文化,1998(1):21-34. 被引量:13
-
5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J].考古,1979(2):107-118. 被引量:39
-
6卫斯.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兼与(日)西嶋定生先生商榷[J].中国农史,1988,7(4):22-30. 被引量:39
-
7张雪莲,王金霞,冼自强,仇士华.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J].考古,2003(2):62-75. 被引量:125
-
8宋镇豪.五谷、六谷与九谷——谈谈甲骨文中的谷类作物[J].中国历史文物,2002(4):61-67. 被引量:33
-
9赵志军,徐良高.周原遗址(王家嘴地点)尝试性浮选的结果及初步分析[J].文物,2004(10):89-96. 被引量:73
-
10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2):15-18. 被引量:35
-
1高倩艺.立冬和小雪[J].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2016(11):62-65.
-
2李献芳.水浒戏在黄河流域的发展[J].齐鲁学刊,1994(6):26-29. 被引量:1
-
3洛崤.《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出版[J].中州学刊,2008(4):198-198.
-
4林富瑞.河南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1(5):57-61.
-
5李志瑾.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传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4):130-132. 被引量:3
-
6李文婷.略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J].青年文学家,2013,0(30):9-9. 被引量:1
-
7晏燕.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描写——鲁迅、老舍小说比较研究之一[J].鲁迅研究月刊,1991(12):30-34. 被引量:2
-
8张坚.作协是与非[J].大江周刊,2007,0(11):11-11.
-
9于钟珩.诗韵犹传大雅声[J].吐鲁番,2010(1):51-51.
-
10马建国.坝陵桥 皮皮鲁诞生地的老故事[J].童话大王(上半月),2009(3):125-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