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展望新型拓扑结构聚合物研究的前沿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文献综述。结果遵循"晶体工程"原理,人们合成出许多具有新颖拓扑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将近年国内外和本课题组得到的具有新颖拓扑结构的配位聚合物进行归类,对其前驱体的选择与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结论新颖拓扑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对合成结构新颖聚合物有指导作用。
Aim Theinvestigating progress of novel topological strveture polymers is prospected,in which provides an impaetful avenue for intending work. Methods Summarize literatures. Results To synthesize and characterize kinds of novel topological polymers in the past years when the principle of crystal engineering is observed. This work classifies the styles on the types of novel topological polymers based on the reported form from overseas, do- mestic and our work, as well as the choice of building blocks and ap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Conclusion The no- vel topological polymers possess potentia application. This work may indicate a new avenue for constructing novel polymers with special ProPerties.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877,共9页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471048
20771090)
全国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穿插拓扑结构
功能材料
晶体工程
coordination polymers
interpenetration
topological structures
functional materials
crystal, engineering
作者简介
史启祯(1935-),男,陕西韩城人,西北大学教授,从事物理无机化学研究。史启祯,男,1935年11月生,陕西省韩城市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机化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5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81,1987和1991年3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研究。曾任兰州大学教授、化学系副主任、校党委副书记,西北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陕西省物理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分子催化》、《化学应用与研究》、《无机化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杂志编委。1985年至2000年,先后为教育部化学学科课程结构研究组成员、化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应用化学教学指导组副组长、应用化学与化工基础教指组副组长,2001年至2005年间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学部委员。多年从事无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编国家“八五”重点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前者后来修订再版为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共同主编研究生教材《热分析动力学》(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无机化学前沿》(兰州大学出版社)、《过渡元素金属有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空气敏感化合物的操作》(兰州大学出版社)和《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4部译著。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和2007年两次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其中SCI源杂志199篇。代表性论文有:金属自由基V(CO)。的CO取代反应机理(J.Am.Chem.Soc.,1982);六羰基钒的路易斯碱诱导歧化反应机理(JCSChem.Com—mlln.,1983);六羰基钒及其膦取代衍生物的路易斯碱诱导歧化反应动力学和机理(J.Am.Chem.Soc.,1984);金属羰基自由基V(CO)。及其膦取代衍生物的CO取代反应机理(J.Am.Chem.Soc.,1984);中国的化学教育(J.Chem.Edu.,1986),(CH,),NO存在下M,(CO),:·(M=Fe,Ru,0s)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和机理(J.Am.Chem.Soc.,1989);铜(Ⅱ)与o【一甲基丙烯酸根和苯骈咪唑形成的二种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形成机理(《中国科学》,1999);具有新奇拓扑结构的三股交错分子辫的自组装(Angew.Chem.Int.Ed.,2005);吡啶一2,6一二羧酸N一氧化物构筑的二维Zn(II)和一维Cu(II)络合物的溶剂热合成、结构和发光性质研究(CrystEngComm,2007)等。根据光盘版美国《化学文摘》的检索,研究论文共涉及210个化学反应,被各种国际性学术杂志引用1100余次。关于空敏化合物V(CO)。取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首次提供了17电子与18电子配合物相对取代活性的比较;V(CO)。路易斯碱诱导歧化反应的研究首次提出通过异羰基桥实现内层电子转移的可能性;关于金属羰基化合物氧原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系统研究为均相催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信息;Angew.Chem.Int.Ed.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是国际上关于分子辫配合物的首例报道.基于柔性配体和双核轮浆单元构筑的这类配位聚合物“具有新奇的拓扑结构,为超分子家族增添了一个新成员”。先后主持8项国g-自然科学基金,其中两项为中关两国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一项为重点基金项目。1978年获第一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991年获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一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一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