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命与天命:儒家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命"与"天命"是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主要指人所受到的限制。二者都起源于"令",由"王令"而"天令",又因"天令"对王权的决定作用从而成为王权之"命"。西周末,随着传统天命观的式微,"命"开始向个体落实。孔子正是在对"命"深切体验的基础上重提"天命",以作为君子之为君子的依据;子思又将其进一步落实为人之"性"。到了孟子,便通过"命"与"性"、"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的比较,终于形成"命"与"天命"的不同规定:"命"体现着天对人之自然生命的限制,表现的是人所无法驾驭的客观力量,但却落实于人并表现为人之"命";"天命"体现的则是人之自我确认的道德理想,其虽然出于人却又必须证之于天,所以是天之真正的命于人者。命与天命,既体现了传统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同时也是儒道两家不同探索侧重的一个基本分野。
作者 丁为祥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1,共11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傅斯年.《性命古训辨正》,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 2《傅斯年卷》,第25页.
  • 3《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29页.
  • 4《中国人性论史》之《序》和《再版序》.

同被引文献244

引证文献41

二级引证文献1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