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五十年科研回顾
被引量:1
出处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16,共3页
China Cotton
参考文献42
-
1农业部办公厅关于2006/2007年度棉花种子质量抽查结果的通报[J].中国棉花,2007,34(5):3-5. 被引量:1
-
2崔金杰,夏敬源.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性的时空动态[J].棉花学报,1999,11(3):141-146. 被引量:99
-
3喻树迅,黄祯茂.短季棉品种早熟性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6):48-54. 被引量:46
-
4关于2006年发展棉花生产的意见[J].中国棉花,2006,33(4):4-5. 被引量:5
-
5谭联望,刘正德.中棉所12的选育及其种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3):12-19. 被引量:27
-
6喻树迅.我国短季棉50年早熟性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J].棉花学报,2005,17(5):294-298. 被引量:13
-
7杨伟华,许红霞,王延琴,周大云,冯新爱,夏俊英.棉花产品中农药残留情况初步研究[J].中国棉花,2006,33(3):12-13. 被引量:7
-
8郭香墨,喻树迅,崔金杰,毛树春,董合林,刘金海.陆地棉中棉所41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棉花学报,2006,18(1):8-12. 被引量:4
-
9朱荷琴.棉花主要病害研究概要[J].棉花学报,2007,19(5):391-398. 被引量:34
-
10毛树春.我国棉花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J].棉花学报,2007,19(5):369-377. 被引量:54
二级参考文献498
-
1石跃进,袁钧,潘转霞,李成奇,刘巷禄.海南冬繁棉花的天然异交与成铃[J].中国棉花,2001,28(3). 被引量:5
-
2曹君,高智谋,潘月敏,李静,纪文飞,李秀丽.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和哈茨木霉TH-1菌株对棉花枯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2005,35(S1):170-172. 被引量:25
-
3田笑明.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在棉花上的大面积应用[J].中国棉花,2005,32(S1):9-12. 被引量:6
-
4胡兆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科学技术体系——精准农业技术体系[J].中国棉花,2005,32(S1):2-6. 被引量:7
-
5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J].古今农业,2004(1):45-53. 被引量:18
-
6Kun-bo WANG.中国棉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J].棉花学报,2002,14(z1):75-76. 被引量:1
-
7刘全义.国内棉花期货概况[J].中国棉花,2004,31(7):38-38. 被引量:1
-
8姚耀文,朱颖初,胡旭.棉花黄萎病的强致病类型——落叶型菌系[J].世界农业,1986(7):36-38. 被引量:4
-
9刘全义.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7月份运行情况[J].中国棉花,2004,31(8):30-30. 被引量:1
-
10李静,沈法富,于东海,韩秀兰.转基因抗早衰棉的获得[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8):1419-1423.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894
-
1王亚娇,赵卫松,陈丹,纪莉景,李社增,孔令晓,马平.基质中添加西兰花残体对大丽轮枝菌GFP标记菌株在棉花体内扩展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20,50(1):89-96. 被引量:4
-
2崔丽芳,冯自力,林玲,赵丽红,师勇强,冯鸿杰,魏锋,朱荷琴.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ISSR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9,49(6):738-748. 被引量:1
-
3郝先哲,冯杨,夏军,时晓娟,田雨,李军宏,罗宏海.直播稀植高产杂交棉农艺及冠层结构特征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9,28(11):1801-1811. 被引量:7
-
4郭金成,曹新川,宋佳,赵玉玲,何良荣.基于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模型与主-多基因模型的陆地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23,39(9):1793-1803. 被引量:1
-
5陈卓.论生物技术带来的利与弊[J].中国科技纵横,2018,0(3):226-227.
-
6董志强,赵明,舒文华,张保明,郝红晶.转Bt基因棉Bt蛋白的亚细胞结构定位[J].作物学报,2006,32(12):1924-1926. 被引量:1
-
7吕凯,魏凤娟,林毅,蔡永萍.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及其杂交F_1代对棉铃虫幼虫的抗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6,23(4):41-43. 被引量:1
-
8邵元健.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含义的辨析[J].生物学杂志,2006,23(4):55-57. 被引量:11
-
9崔秀珍,吴国梁,李哲,周增莲.抗虫棉杂交种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及利用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6(4):1-4. 被引量:1
-
10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转基因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的不完全生命表[J].棉花学报,2009,21(1):67-6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7
-
1吴征彬,孟艳艳.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病鉴定技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5):500-503. 被引量:16
-
2施尚泽.棉花杂交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棉花,1995,22(5):6-7. 被引量:9
-
3唐淑荣,肖荧南,杨伟华.中国棉花纤维品质地域和年份间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177-183. 被引量:14
-
4唐淑荣,杨伟华.我国主产棉省纤维品质现状分析与建议[J].棉花学报,2006,18(6):386-390. 被引量:40
-
5唐淑荣,杨伟华.2005年我国棉花主栽品种纤维品质抽查结果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4-17. 被引量:8
-
6邢朝柱,靖深蓉,邢以华.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回顾和展望[J].棉花学报,2007,19(5):337-345. 被引量:99
-
7喻树迅,郭香墨,邢朝柱.我国棉花现代育种技术应用与育种展望(上)[J].中国农业信息,2008,20(3):19-22. 被引量:7
-
8喻树迅,郭香墨,邢朝柱.我国棉花现代育种技术应用与育种展望(下)[J].中国农业信息,2008,20(4):16-18. 被引量:6
-
9王坤波.世纪之交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的科技发展[J].棉花学报,1997,9(6):281-286. 被引量:13
-
10任爱民,马卫军,崔明晖,尹国.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邯杂306的高产稳产性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3):89-91. 被引量:8
-
1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典在河南安阳举行[J].中国棉花,2007,34(9).
-
2宋先锋,马雄风.“中国棉”协同创新之路——解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之经验[J].创新科技,2014(11):8-13. 被引量:1
-
3儋州芒果种质资源圃[J].中国热带农业,2010(3).
-
4棉云朵朵喜煞人[J].中国科技奖励,1999,0(2):27-28.
-
5贺宝通,尚久印,崔佳音.PICKSEED 8925 MF多叶高蛋紫花苜蓿[J].草业科学,2005,22(3):108-108.
-
6郜玉田.几个珍稀高产的棉花新品种[J].农学学报,1997(10):27-27.
-
7侯立功.正确认识与应用植物动力2003[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1997(1):24-25.
-
8贺宝通,崔佳音,尚久印.PICKSEED 8925 MF多叶高蛋紫花苜蓿的多叶性状对营养和生理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5,22(4):113-114. 被引量:2
-
9农科人才的摇篮 长江大学农学院[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4).
-
10杜鸣銮.蔡旭教授与我的一段难忘交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