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论坛纪要
被引量:2
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1,共3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同被引文献11
-
1龙大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5(5):138-141. 被引量:20
-
2袁祖望.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四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6):128-130. 被引量:11
-
3孟建伟.论科学文化[J].中国科学基金,2009,23(2):89-92. 被引量:28
-
4孙慕天.自由的智力和自由的科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2):118-122. 被引量:5
-
5杨国蓉.积极人生观的主体性诠释[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125-129. 被引量:5
-
6金碚.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2(5):5-17. 被引量:72
-
7王家伦,张长霖.“因材施教”原则下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思考[J].考试研究,2012,8(3):30-36. 被引量:5
-
8朱雪忠.辨证看待中国专利的数量与质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4):435-441. 被引量:59
-
9刘云杉.拔尖与创新:精英成长的张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6):10-27. 被引量:40
-
10董泽芳.“以生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30-31. 被引量:89
二级引证文献17
-
1李海涛,陈欣妍.自然辩证法概论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园,2021,14(5):22-24.
-
2韩金清.体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6):159-161.
-
3刘畅.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基层团学工作研究——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6):34-37. 被引量:4
-
4吕慈仙.高校专业自主选择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23):38-44. 被引量:11
-
5黄玉祥,陈军,朱瑞祥,何东健,贺喜莹.农业机械类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14(3):44-48. 被引量:5
-
6黄茹芬,林梦雷,尤玲玲.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3):20-22. 被引量:2
-
7方遥越.土木工程专业按大类培养模式探究--以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城市建筑,2015,0(14):308-309.
-
8袁路妍.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机制的构建——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5(26):37-40. 被引量:1
-
9史宏协,王智腾.大类培养中低年级学生的科研创新启蒙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6):100-104. 被引量:4
-
10杨桂珍,李慧仙,孙鑫君,林萍.阳明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1,0(7X):88-89.
-
1天津:2009年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6):42-45. 被引量:1
-
2张洪.潘宗光:大学之道[J].国际人才交流,2007(6):26-27. 被引量:1
-
3苹果桔子谁更好 香港校长炮轰内地大学排行榜[J].南昌教育,2004(10):31-32.
-
4李大宏.潘宗光的“首选大学”[J].瞭望,2004(2):59-59.
-
5刘志鹏.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讲话[J].教学研究,1999,22(1):9-14.
-
6朱燕,纪建勋.“第三届比较文学及其相关学科高峰论坛”纪要[J].中国比较文学,2007(2):176-179. 被引量:1
-
7文和平.建设求真务实的“首选大学”——访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J].中国大学教学,2001(2):9-11. 被引量:1
-
8香港理工大学简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19(3):55-57.
-
9周文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5-5.
-
10黄琳.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暨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1):29-3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