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出处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0-73,共4页 Reservoir Fisheries
基金 国家"863"项目(2002AA601013)资助
作者简介 刘恩生,1957年生,男,山东诸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湖泊渔业生态学研究。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3

  • 1史为良,金文洪,王东强,李玉成,洪加明,郑亚静.放养鲢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89,4(3):11-24. 被引量:31
  • 2占威,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4年,12卷,2期,99页
  • 3黄正,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4年,13卷,315页
  • 4舒金华,海洋与湖沼,1993年,24卷,616页
  • 5李琪,生态学报,1993年,13卷,30页
  • 6吴万夫,湖泊科学,1991年,3卷,1期,82页
  • 7陈少莲,水生生物学报,1991年,15卷,8页
  • 8朱柏华,环境与科学杂志,1994年,11卷,4期,155页
  • 9刘建康,东湖生态学研究.1,1990年
  • 10王苏民,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1990年

共引文献146

同被引文献323

引证文献23

二级引证文献14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